天目與建盞區別及建盞兔毫、油滴形成原理簡介

fj643u3m
天目茶碗:顾名思义,天目茶碗与天目山也有密切关系。天目山茶在唐代已经相当出名,说起天目茶离不开天目山的古刹、名僧。宋代天目山佛教寺庙林立,香火鼎盛,自南宋始,日本许多留学生来过东天目山。天目山茶好,僧多,在日本还以“天目盏”受人敬慕。日本盛行茶道。原来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最早是从天目寺院中带回国内去,名曰天目盏。据《西天目山志》载:“天目盏又名天目木叶盏,是天目山寺院中招待贵宾是茶具”。日本平凡社的《世界百科大词典》曰:“天目为黑色及柿色铁质釉彩陶瓷茶碗的统称。”镰仓时代建久三年(1192年)至元弘三年(1333年)是121年间,到中国宋朝的禅僧归国时带回,始传到日本。此类茶碗系禅僧修行时在中国浙江省天目山寺院日常使用,故称‘天目盏’。”

对于天目茶碗是否天目山所产,国内曾有过争论。不少专家认为是福建建窑所产,理由是天目山一带没有古窑址。20世纪70年代末,临安县在文物普查中,在天目山南麓的於潜镇凌口村一带发现了古窑址24处,**物部门的考证为宋代窑址。并且从古窑址残存的瓷片中发现不少黑釉茶碗的碎片,证实宋代这里确曾烧制过黑釉茶碗,由此证明“天目茶碗”是名符其实的天目产。

至于日本也不过是在仿烧黑瓷而已,相传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山城人加藤四郎,因为不甘心其父加藤左卫门答连仿造瓷生产失败,毅然追随高僧道元禅师前来中国,在福建建州等地学习制瓷技术5年之久,回国后相继开窑烧造失败。最后在日本的山田郡的濑户村(今名古屋市郊)烧造黑釉瓷成功,被其国人称为日本的陶瓷制祖。
建盏:用福建建阳水吉一带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胎底,这些粘土中含有一些未风化的斜长石、钙长石以及石英粗颗粒。釉料也是取自当地山谷中,俗称“釉库”的釉料,这种釉料含铁量较高,含磷较多,采回的釉土中还需要混以草木灰,以増加釉中钙的含量。含三氧化二铁高的釉为着色剂,经高温1280°-1330°还原烧造制而成的黑釉系窑变茶碗。

百度的注解: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碗(俗称建盏)著称于世.其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兔毫盏是建窑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而得名.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被称为鹧鸪斑. 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兰/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色而变

建盏是天目系中一个品种,也是最高端的品种,日本八件陶瓷国宝中,就有三件为建盏(但在日本,台湾也被统称为“天目”)它与其它窑口天目的本质区别在于胎和釉的不同,用福建建阳水吉一带的胎土及釉料还原烧制而成的茶碗,才能称之“建盏”。

兔毫盏与油滴盏的形成原理:

兔毫建盏:因为胎中含铁量高大9%,在窑中高温时部分铁质溶入釉中,釉层中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当烧到1300℃时,釉层流动把铁质拖带成条纹状,冷却时则从中析出一排排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的兔毫盏。受烧制的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兔毫、银白色等,又有金兔毫、银兔毫、黄兔毫、灰兔毫、蓝兔毫等别称。

油滴建盏: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青萍)。当烧到1300℃左右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釉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釉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在重力与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富铁相易浮在釉表面层,随着过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铁相越来越多。这些富铁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够在液面上漂游,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包裹团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烧成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降温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一滴建窑油滴。油滴主要分类:金油滴、蓝银油滴、红油滴、虹彩油滴等。

油滴建盏高清相机拍摄放大后欣赏

备注:封面图和油滴斑图均为本轩所藏品

——————————————————————————————

一湖轩
小轩位于江南西子湖畔,吴山脚下。染西湖翠色,撷紫阳清风。
静处闹宜,轩中日月;美倾一湖,琴茶如梦。

轩主微信:ttkx808 请备注方加!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