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美的另一元素

茶具作为茶的品饮艺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誉为茶之父,其对衬托茶汤、保持茶香和提高茶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瓷与紫砂等器物,柴烧作品以其原始粗犷的风格在茶具用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由于每件作品未出窑之前其颜色变化都是未知的,这也使它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台湾薪柴烧一直以来忙于推动和传承柴烧陶艺文化技术,本期就来揭开薪柴烧的神秘面纱,并和读者分享传统艺术的理解。

中国人早在彩陶时代就懂得利用柴烧技术,至今为止传统的柴烧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的营火开始至今,历经数千年的柴烧演进。约略分为燻烧式窑、坑烧式窑、窖式窑或称穴窑、登式窑和连续性窑与间歇性窑五个阶段,从而不断演进至烧成温度高与稳定性好的窑体,后因需求量的关系将窑体加大拉长或增加相连窑体,得以制造适应供需。但由于时至今日所延续的技术概念仍旧停留在火候的模糊说法,于是问题常会出现在所谓的分工上,往往处在做胚者不懂釉、配釉者不懂火、烧火者不懂泥的不良循环中,更陷入谁才是作者的迷失里。

制作柴烧作品的关键在于什么?

柴烧的基础论调中为一土、二火、三窑技,相互间是密切的搭配,以土的呈现做骨架,火的炼制为衣裳,窑技则是效果的修饰。土对烧成的影响及设定基础在于地方特有土矿不含铁,或含铁量所呈现的色泽、土的粗细度及质感、搭配灰的细腻度。这也是土所要设定的主要条件。在柴烧的过程中,少一分耕耘即少一分收获是不可忽视的条件。

随着时代的进步,制作柴烧作品似乎既费时又费力。现代陶瓷艺术近三十年,受到太多西方艺术冲击,许多人误解西方自我意识的表现就是艺术,而忽略东方作品讲求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过度把自我造型设计的理念视为艺术标准,把人跟人关系密切的实用器型论述为非艺术性。其实实用器型作品与文化生活契合度是十分密切的,这点在华人世界中至高无上的陶瓷艺术品身上得以呈现,故宫中所见的传世经典就都属生活实用器型作品。东方陶瓷历史经过数千年焠炼,绝非短于东方陶瓷文化甚远的西方陶瓷文化所能超越,就觉得应该将最为真实的正确的文化技术理念教育传递给下一代。传统柴烧陶瓷文化技术,既有自然与人就能制作出生活所需之器的供需,也是文化得以延续的精瓍,使人的生活呈现各种风貌,记录了世世代代人文历史。相对地显现出其艺术价值,而非价格炒作。

与紫砂和瓷器相比,柴烧在饮茶方面有哪些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其实茶文化从唐宋时期至今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与陶瓷文化息息相关,因而茶器是大多数人每天需要接触的事。而且茶文化有许多深度的知识与内涵,代表数千年文化素养,更需将其发扬光大,也是与自然共生之道。

任何的陶瓷器,其实无法用于相互比较,而是将其特性如何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才是对的选择,更贴切地说应该适材适用让器与物呈现出用意方为真诚。柴烧茶器因有较高的透气性,对重发酵重焙火的茶类使用上有较为柔和顺口的特色,而且对于储藏陈茶的后发酵上也有较佳的效果。但并不是柴烧器有任何高科技材质,而是其自然的透气性与颗粒,恰巧是瓷器认为的缺点,因而适材适用

才是文化传承的真意。

有种说法,柴烧是人、土、火的结合,是自然朴实之物,那么究竟柴烧之美在于什么?

柴烧之美首先在于柴烧作品的基础烧成效果。约略区分为,落灰、火色、土味、氧化还原共存(或称窑变)、金属彩光及上釉等,上述为基础柴烧作品判别,欣赏者可依个人对落灰、火色、土味或者窑变金属彩光分配比例,依个人喜好设定,也可选择单项效果。茶器类作品可选择火色特性之作品为主,其特性与紫砂壶及不上釉陶壶相近,使用过程有许多的色彩变化和养壶的乐趣,而非许多产业陶瓷销售者所说的声音清脆、釉面光亮、烧结度高的陶瓷就是好作品,适材适用恰如其分才是正确之道。除此之外,还与作者个人设计、器型、制作手法及美感特色的契合度有关。从这些过程中即可了解作者是否心口合一,文化薪传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的累积,不是外来快餐文化可炒作取代,是自然亦是根源。无须过度强求即可延续不断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感受美,感受柴烧。

分類: 精選鈞瓷青瓷柴燒微信,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