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廟70號美術館新手必讀—紫砂壺經典器形40款之一

對于剛接觸紫砂壺的朋友們來說,紫砂壺內涵豐富,知識繁雜,喜愛卻又不知從何下手,那就先從形上下手吧,熟悉經典器形,然后再多看大師作品,慢慢的就會對紫砂壺的泥料,工藝,神韻等等知識逐漸了解,從而挑到適合自己喜愛的壺,多看多學多問,少交點學費總是好的。小編搜索并整理了無數的資料,特將此文獻給喜愛紫砂壺的朋友,只為讓各位紫砂新手少走彎路,不交學費也有知識學!

一、半月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構筑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可以用紫砂壺詮釋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每位藝人在創作“半月壺”時就是順應詩人意地間,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占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正所謂“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半月壺協調和諧、舒張簡潔、前呼后應,一張揚、一內斂,張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讀越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于心錄上對團圓期盼。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一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向往。

二、扁腹壺

扁腹壺,或者叫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日本奧蘭田君對壺之理趣有此論述:“知理而不趣者,獨取小與直,而不取大與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論大小曲直,擇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為下乘,知理知趣是為上乘。”此壺理趣兼得,當屬上乘無疑。理,此壺身線且口大,宜泡綠茶,一彎流出水條索長且涎水。壺把端拿,甚是輕巧,亦感舒適,平衡點恰到好處。趣,整體協調、對稱,且節奏感強烈。若俯視,鈕蓋、肩、腹五個圓圈,如漣漪蕩漾,十分悅目。蓋邊線略強于口線,正合國人天蓋地之理念。壺蓋倒置亦無傾斜之慮,也是一趣。此壺泥佳、工精、造型美、難度大,宜用宜賞,內涵深,回味長,實乃上乘中之經典之作。

三、傳爐壺

傳爐壺,式度端莊,風格雅致,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有鑒于此傳統壺型由來已久,然欠缺考據,眾壺友多不知此壺,今東拼西湊,略言一二,聊做無米之炊。  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金砂認為制壺賞壺,到了極致就是看其氣度,觀其神韻。至于細節的處理到顯得不過爾爾。傳爐壺的特點正是如此!傳爐壺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當、珠圓玉潤,骨肉廷均實屬不易。自古以來宜興眾多制壺藝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認傳爐壺最為難做,這也是此壺市面上比較少見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來說傳爐為傳統壺型,至清末曾改為四方傳爐,可為歷久彌新。現存最有名的傳爐壺當屬原藏于開四海家中,于1937年由清末民初壺藝名家俞國良用“大紅袍”泥料做制的一把。此壺方圓相濟,挺勻有力,色澤紅艷,光彩照人,是傳爐壺式的經典之作。還有現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館的傳爐壺,為清末兩江總督端方在宜興定制,具手法來看也應為俞國良所作。只不過在傳統的基礎上稍加改進,蓋為橋扭。傳爐的名稱來歷又是什么呢?似乎難以考據,但就作者的見解來說可能性有二。首先傳爐為古代道家煉丹所用之丹爐。葛洪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游盡天下名山,與丹術,醫道頗有心得。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撫州南城)覺得泉水清冽脫俗,于是傳爐煉丹,留戀泉石之間,至今,葛洪仙井遺跡猶在。麻姑泉釀酒又稱壽酒,洪祖以其水煉丹求壽成仙,而人壽之極致又稱茶壽。今以陽羨砂壺,仿傳爐之型,飲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其次,古時還有“金殿傳臚(爐)”一說,明清時代在殿試后兩天,皇帝召見新科進士。考取的進士們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于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后與王公百宮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士的姓名、名次。這就是“金殿傳臚”。“臚”有陳列的意思,“傳臚”就是依次唱名傳呼,進殿晉見皇帝。因古時候紫砂壺是士大夫階層的雅玩,將壺名取為傳爐,應有取其諧音后又取意自勉吧。

四、大彬提梁壺

在今天的玩壺人看來,高20.5厘米,口徑9.4厘米的大彬提梁實在是一把大壺,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尚屬小物。時大彬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為小”,“改俗為雅”,奠定了紫砂壺基本的審美傾向,使紫砂壺能進入文人生活,成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時大彬成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讓無數后人仰止。  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梁身筒成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上部圓環狀提梁粗大,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壓蓋,圈底,溜肩,素身。  再看耐人尋味!身筒以實托虛,圓環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所謂“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氣之上”。  三看驚為天物!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風朗朗。《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古典美學的神奇光彩,閃耀在小說、繪畫、書法、戲劇、建筑等傳統藝術的各個領域。

五、德鐘壺

“德鐘”壺型為鐘,“德”是修辭,最俱代表的作品便邵大亨的德鐘壺,大亨所創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簡潔質樸,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壺蓋內有“大亨”楷書瓜子形印。

六、掇(duo)球壺

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掇只掇子沒什么區別。掇只是大亨原創,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復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

七、掇只壺

《宜興縣志》中提到有一把壺,“一壺千金,幾不可得”。千金之壺,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稱得上是壺中之王了。那么,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把紫砂壺呢? 《宜興縣志》中記載的這把千金之壺是一件被稱為“掇只”的紫砂壺,“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由于掇在漢語里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宜興縣志》中記載的掇只壺之所以價值連城,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興制壺大師邵大亨之手。

八、仿古壺

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  另說最早見于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于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九、漢鐸(duo)壺

漢鐸,即漢朝之鐸。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它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鐘,但體積小。梅調鼎(1839—1906年)字友竹,號赧翁,慈溪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稱贊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此壺壺身由正楷“漢鐸”二字,下刻行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有詩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自己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  鐸為方彤,頂卜有一個短柄,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舌有銅、木兩種,銅舌者稱金鐸,木舌者稱木鐸。“鐸”除了做為樂器以外,其作用從歷史上各種古籍的記載中歸納來大概有兩方面:“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一)、文事奮木鐸——和平時期的文化宣傳。在古代,天子為了了解民間的社會風氣,人民的生活狀況,每到春天會派專人到各處采集民間的詩歌,這種行為也就是現在的所說的“采風”,歸納總結后報告給朝廷加以考察。同時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也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這里鐸的木舌可比作教師的教化之舌。  (二)、武事奮金鐸——戰爭時期的司令工具。古時的軍事長官曾揮舞旗幟召集村民,在田野練習布陣和戰法,了解擊鼓鳴金等軍事號令。每隔三年,則舉行更大規模的集體軍事訓練。我們看古代打仗的小說,經常有鳴金收兵一詞,鳴金即鳴鐸,就是搖大鈴鐺。  寶鐸含風,響出天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后鐸的作用更主要集中于樂器和建筑裝飾了。目前我們能經常見到的就是古建筑四角的鐸鈴裝飾。

十、漢瓦壺

 漢瓦屬于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制此種款型,而之前楊彭年的一款漢瓦壺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圓筒形壺體,上侈下教,短流勢較直。蓋平略見弧,橋式鈕,鈕面陰刻海棠紋樣。泥質堅結,砂色暗紅。壺蓋子口制作圓而不規,轉捻即緊,拈鈕可以翕起全壺。壺身鐫楷書渴語:“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署名“金冬心意門”。又刻坐佛一尊,落款“兩莑居士羅聘畫”。蓋面刻行書“蕉雪子摹、己卯冬月作”凡九字。底鈐陽文篆書“楊彭年造”方印。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 , , , ,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