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持平-談一談顧景舟創製鷓鴣壺

160601

平心而論,顧景舟先生一生創作的新品並不是很多,但卻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且廣為流傳,成為壺藝的寶貴財富。特別是鷓鴣壺的創製,充分顯示了先生堅韌的毅力和高超的技藝。


1983 年春,顧景舟大師的夫人徐義寶,因患鼻咽癌到上海就醫,先生萬分焦慮,在滬陪伴。因此時經濟尚不寬裕,先生的住宿由上海的朋友周聖希和顧國棟兩老師幫助解 決,借居上海淮海中學內。在滬期間,先生做了小供春壺及鷓鴣壺,在壺的底部均自撰刻,其中一把有銘文:“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 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其中幾把,分贈上海友人.以謝關愛。

這一年春季廣州交易會期間, 我與沈蘧華、周桂珍、謝曼倫、張紅華等去廣州參觀,途經上海去看望先生,先生領我們去看了他做壺的場所,那是淮海中學的植物房。擺放植物的水泥長桌就是工 作臺,木工用的刨子替代了搭只,其他製壺工具也只是常規的幾種而已。就是在這種條件、環境、心情下.先生竟然製作出鷓鴣壺這樣高水準的作品,真不愧是大師 級的人物(盡管此時他的職稱尚是工藝師)。

我是這樣欣賞鷓鴣壺的:剛柔相濟是主旋律,壺身、提梁、壺鈕,乃至壺嘴的嘴面處理,圍 繞主旋律,協調統一,恰到好處。特別是提梁的前叉,柱枝遒勁,力透與命運抗爭的勇氣。而視覺上飽滿的壺口,微凸的壺蓋,既是造型上的銜接過渡,也是先生追 求的精神狀態。從此壺的構思設計到製作,可以看到先生技藝的爐火純青。特別是在了解了先生當時的艱苦條件後,更使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曾問先生為何取名“鷓鴣壺”?先生說:一是抽象的形似,二是取一種名茶叫“金鏤鷓鴣斑”之意。山谷先生在《中國紫砂大師》一書中,引用辛棄疾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為詮釋,倒也十分貼切。

《中國紫砂圖典》一書中,說鷓鴣壺是由著名工藝美術家韓美林設計顧景舟製作,此說值得商榷。據我所知,韓美林先生與紫砂合作是在1982年(知情者有儲立之、 鮑志強),當時在紫砂廠研究所三樓半的一間小屋內,韓美林先生在紫砂掛盤上書刻了一批字畫。我也曾特地為美林先生製作了幾只腰圓子母線掛盤。如果我沒有記 錯,韓美林先生曾設計了幾件小品,是供書畫案頭用的水滴之類,由汪寅仙為其製作的。此時順景舟先生與韓美林先生尚是初識,並由此漸至深交。“此樂壺”的合 作,則已是1986年的事了。《圖典》中刊登的鷓鴣壺圖片,原刊載在《壺錦當代紫藝珍品集》上(1992年l 2月出版第1次印刷),兩者完全相同,同一 把茶壺,同一個角度拍攝。在《壺錦》書中,此壺共刊出四幀同片,其中一幀提粱上書刻“古陽羨之景舟製並刻”,另一幀有”壬申年美林書”字樣。壬申年即 1992年。由此可知,此壺是後來顧景舟大師為香港錦鋒公司辦紫砂珍品展而作,由韓美林先生在此壺上書畫。

顧景舟大師創作的鷓鴣壺,從造型到工藝及其文化內涵,都不失為一件傳世佳作。據一位臺灣收藏家告訴我,他在上世紀90年代,曾以摺合人民幣97萬元之鉅,購買了一把底部有記文的鷓鴣壺。

好壺共賞,疑義相與析。這對緬懷顧老,繼承傳統,了解過去,走向來來都是十分必要的。

 

160601_2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