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段泥知識詳解

對於購壺者來說沒有必要對一款泥料的來龍去脈弄的如數家珍,因為你不是為了做壺而是為了玩壺,黑貓白毛,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盡管如此,但咱們不能被忽悠,該是什麼泥料,就賣什麼泥料,決不能張冠李戴,糊里糊塗。

關於泥料名稱,一般是因循傳統稱呼。而傳統稱呼又多由挖礦人根據礦料挖出時的顏色而起名。但是,隨著紫砂壺市場的逐漸擴大,傳統稱謂因為不盡科學而引出許多歧義,甚至導致許多真假之辯和欺騙指責。因此,正本清源,對紫砂礦料進行科學定義實在是一件大有必要之工作。

本山,即黃龍山。隨著紫砂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紫砂礦料越發顯得稀少,於是一些非產自黃龍山的紫砂礦料(主要出產於也屬丁山的川埠、湖父等地)作為替代泥料開始得到大量使用,一些擁有黃龍山泥料者為自示清高,就把黃龍山出產的紫砂泥稱為原本紫砂,黃龍山也就被稱作“本山”,而那些出產替代泥料的礦區則被稱作外山。本山綠泥,特指出產於黃龍山的、礦料開采出來呈現綠色的單一紫砂礦源。宜興丁山的地質結構屬於沉積巖,各類(種)紫砂也是呈層狀分布的,每層之間並非斷然分明,過度的部分往往是紫泥、紅泥、本山綠泥混生,很難區分,於是將其命名為“團泥”。丁山方言“團”、“段”不分,所以混生的團泥更多地被寫作“段泥”。科學地說,所有的混生紫砂礦都可稱為“段泥”,而黃龍山的段泥卻多以本山綠泥和紅泥、紫泥混合為多,所以“本山段泥”就約定俗成特指本山綠泥和紅泥、紫泥的混生礦源。可以看出,本山綠泥、本山段泥與段泥,實屬不同的紫砂泥類。

更為復雜的是,同為本山綠泥、本山段泥和段泥,又因埋藏的深淺不同,成分也有所不同,導致礦料外觀、泥料特性和燒成效果都有所不同。

本山綠

本山綠泥的地質分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石英巖版(即黃石巖層,業內俗稱為“龍骨”)的下部貼層,一種是蘊藏於紅泥(朱砂)、紫泥(紫砂)之中的夾層,也被稱為“泥中泥”。作為龍骨下貼層的本山綠泥成分偏石性,也即石英含量較多,粘土成分較少,所以燒結溫度較高,較容易開裂,不易燒成,但透氣性能非常優越;作為泥中泥的本山綠泥粘土含量較多,燒結溫度相對較低、燒製成功率相對較高。

青灰段

但無論是貼層本山綠泥還是夾層本山綠泥,礦料中鐵的含量都很少(這也是本山綠泥與紅泥、紫泥的最大區別),而且還以鐵離子狀態存在,所以礦料呈綠色。綠,又有淺、淡、暗、青、灰、墨之分。本山綠泥的鈦含量較高,所以燒結後呈乳黃色。因此,在白泥(也是一種陶土)中添加化工合成鈦的氧化物(鈦白粉)就成為當下製作假冒本山綠泥最常見的方法。也有人說本山綠泥燒結後的黃色是氧化鐵晶體的呈色,這一說法筆者尚需進一步考證。

本山綠泥存量非常稀少,且又多與紅泥、紫泥混生,因此最為常見的是本山段泥。雖然大多本山段泥出礦時礦料呈現為具有各種差異的綠色,但是燒結後呈色卻與本山綠泥不同,因此,根據燒成品的顏色就可以將本山綠泥和本山段泥區分出來。本山綠泥無論燒製溫度多高(當然需要在燒結溫度範圍內),燒結後也呈黃色,與天津鴨梨的底色(去掉上面的棕色斑點)極為接近,不會呈現青色、褐棕色、褐紅色、褐棕紅色,否則,就是本山段泥了。

降坡泥

還有紅泥和紫泥混生的段泥,最常見的就是降坡泥,燒成後呈絳(醬)棕色。

其實從礦料上,也可將本山綠泥與本山段泥區分開來。本山段泥礦料一般是以本山綠泥為底料,中有少量或紅或紫或黑的條紋、斑點、散霧。說實話,目前紫砂從業人員中有興趣、有能力對紫砂材質進行科學研究還真不多,無論是賣礦的還是賣泥的、賣壺的,只要礦料是綠的,就都願意將其稱為本山綠泥,以期賣個高價。套用趙本山的經典語言,盡管到了可以懂的時候,竟然還是真不懂。

段泥

另外,同一款紫砂泥料在不同窯溫下會體現不同顏色。

以下是謹言最近做壺前對選配的青灰泥做的試驗,大家看下。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