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舊事——那些年淘過的“荊溪紫砂壺”(二)【玩壺必讀】

防止买到仿品

买茶壶最忌买到仿品,这些仿品壶不但泡茶不会好喝,壶本身也不可能增值。而且因为是仿的,买到后,当下就贬值了。

1980年,一位以卖乌龙茶给日本观光客为生的业者,拿了一把顾景舟的壶,开价二十万(当时的台北天母房价一平方米七万元)。我的一个朋友知道后想要收藏,问我的意见。我反问他:“顾景舟何许人也?”他说:“顾景舟是个很有名的高级工艺师,他的壶很值钱,买了还会增值。”我看这位朋友如此热情,本想支持他,但在看过茶壶本尊之后,觉得除了壶上的款识正确之外,泥料和线条造型都透着一股粗鄙的气息。于是我拿出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所藏宜兴紫砂壶的照片,供朋友比对参考。事后,他便再也不提这件事了。

现代名家壶的仿品到处可见,下面又是仿顾景舟壶的个案:在广东某观光区,一位台湾游客上门,老板用五百元人民币低价诱人买壶。我的那位退休教授朋友一听,心中大喜。他一看壶款落“顾景舟”,加上老板大力推崇,便也坐下来喝茶,并趁着上洗手间的空档打越洋电话向我求证。我告诉他,五百元的名家壶必定是假的,若是五十元的话,倒还可以买回台湾当教材。最后,这位朋友果然将“顾景舟”用五十元带了回来。

买错当交学费?胡说!

明知是假货,用低价买回当教材还说得过去,怕的是明明买错了货,还自我安慰地说,反正就当交学费!或是说,古董,只有古人才会懂,我们怎么会懂呢?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我不认同的。古壶的价格比新壶高上许多倍是合理的,除了岁月带来的价值之外,还因为古壶所呈现的是一代陶工的力作,其中也有文人参与的价值。

花两万元买一把刻有“鸣远” 的古壶,还自鸣得意捡到便宜?你已经上当了!已经出土的陈鸣远壶都在博物馆!若那把“鸣远”壶是真品,识壶者众,早就应该名壶有主了,哪轮得到你捡便宜!

再以明朝时大彬 的壶为例,市面上叫“时大彬”的壶很多,但你得分清楚到底是明朝的真品,还是清朝或是民国的仿品。

假设业者拿出一把“鱼化龙壶”并宣称此壶与博物馆所藏同级,是清晚期邵大亨 所做,那么请问你,“大亨”的印款是阴文,还是阳文?如果你连这样的基本知识都没有,那么那把壶只要看看就算了。

买古壶需要穿越时空的隔绝,去领略制壶者的工艺沉淀,并且从古壶身上找到一种品茗的情境。目前所能看到的传世的壶,必然经得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考验,必然具备优雅深邃的内涵,必然拥有与茶相濡以沫的光泽。古壶更诉说着爱壶者与它的一段段动人的衷曲。

然而,如今买古壶的人往往没有透彻掌握古壶应有的历史意蕴或是壶本身应有的气质,只是一味追寻着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名家名壶,甚至跟着现代商人炒作的古壶图录起舞。

台湾企业家通常是花大钱买古壶,等买到了以后只将其视为战利品存放到锦盒里,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收藏”!要不就是拿起记事本记录壶的买价,以及卖方告诉他的关于壶的故事。这种情形正是台湾藏壶的畸形现象。至于壶体本身所落的款识是行草或是篆书,他根本看不懂,也不想懂。我实在无法体会这样的藏壶乐趣在哪儿。若以投资报酬率来看,买家自己连壶的身世都说不清楚,又如何能期待引起别人的共鸣与认同呢?

所以,花得起钱买古壶,并不等于你就懂得买古壶。买壶不是消费能力的显示,更不是用于炫耀的资本。爱上古壶是你今生品位的追寻,当然希望长久。一旦你发现入错了门,手上的壶尽是仿品,那么我建议你:面对错误,重新开始。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