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方器的誕生——05毫釐之間見精巧,不可見處亦周到

身筒終於告一段落了,今天開始介紹附件的做法。包括壺嘴、壺把、蓋板、子口、壺鈕(的子)等。

實際操作中為了統籌時間,也為了調整泥的爛硬程度,這幾個部件的製作往往是穿插進行的。這裡為了方便演示每期只介紹一個部件。

從嘴子說起。

先打泥片,比身筒泥片略薄些。

貼上樣板,裁切。

每片結合處倒角。

倒角完成後試裝一下,盡量做到嚴絲合縫。

利用竹拍子的背面弧度虛片子,用帶弧度的工具刮挺。

虛好的片子。四片都如此。

抹上脂泥開始鑲接了。

第二片。

鑲接完成。

趁着脂泥未乾調整各塊片子的位置,輕輕用手壓邊。

除去多餘脂泥,待稍干後用拍子輕壓,給每條邊上力。

待泥再干一些,用銼刀修整外部,初步倒角。

開始清理內部脂泥。

用痤瘡針上的小圈摳掉多餘脂泥。用頭部圓滑的工具趟勻。

方器的出水普遍不如圓器爽利,因為造型設計的緣故,茶水在壺身內少了一股集中匯聚的力道。(想想喇叭口狀的錢塘江如何匯聚大潮的力量,一樣的道理)所以在別的方面要盡量周到一些,來彌補這個先天劣勢。比如壺嘴內壁,做好之後本是看不見的,且空間狹小不易操作,但為了增加出水力度,仍是馬虎不得。

接着做嘴口。師傅說,行家看壺的做工是否精緻,首先看嘴。

用挖嘴尖刀切齊四邊。感覺嘴型不準還要用拍子調整。下邊再收攏些,右上角再補點泥。

四邊外部倒角,倒角線要連貫均勻。

經過調整,看上去舒服一些了。

內部倒角,也是要連貫均勻。

壺嘴恐怕是整個壺上最精巧的部件了。給嘴口整形也是最需要心靜手穩眼光準的步驟。有時削下的泥細如沙粒,補上的泥不及芝麻,來去都在毫釐之間。

嘴子做到此處並不算完,只是剩下的修修補補的過程差別太小拍不清楚。只能給大家展示到這裡了。

(未完待續)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