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期】柴烧密码

 nobo001

导语:中国人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户,都离不开茶。客来敬茶。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茶不欢,饮茶也成为了全民日常生活中一种习惯。当然喝茶就离不开茶具。

今天,【诺博茶叙·茶味美学专刊】的好朋友兰靖霖老师将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件漂亮的茶具在制作过程中柴烧带给茶具本身的无限魅力。跟随兰老师的镜头一起了解层层柴烧引起窑变的面纱。揭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控不住,抓不着,令人着迷,令人无限遐想的柴烧窑变谜团。

每一个事物的兴与衰都与时下社会的审美和意识形态都是密不可分的,从来都没有孤峰崛起的。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就越来越高了,而在人的精神与物质之间最好的东西便是茶了,因为茶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在这样漫长的历史中几乎中国的所有宗教文化都有着与茶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茶在中国有着很高的地位,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几次空前的劫难,而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许多爱国人士开始引进西方的一些思想和技艺进行强国。这本身是没错的,可是一些没有文化的人就盲目的认为中国的文化是不好的,应该丢掉,而且此风气越演越烈。千年的文明刹那间便成了小众之娱,再加上又经历了后来的文革浩劫之后,中华文明已经是如凤毛麟角的残存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人精神家园的极度空虚,而这样的空虚下人们便又开始寻找一种可能寄托精神的东西,这时茶又不失时机的出现了,于是在历经了千年的浮沉后又重新粉墨登场了。火得超过了历史。开始进入了全民饮茶的时代,且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原生态、有机、环保、无污染、单株等等不一而足,茶火了也自然带动了它的兄弟产业——茶具,自然茶的理论也就被移植到茶具之中,于是产业出现了像:大师、名家、名产地、名料等称谓。

茶具者乃泡茶、饮茶的器具也,从最早的廉价瓷杯到天价的紫砂壶;从实用到把玩;从品茶到参禅。人们对茶具的色泽到质感的要求都近乎苛刻,因为每个饮茶者都有自己的个性,都不想与别人一样,这种个性也就反映到物质上,而茶具则是他最好与别人的区分。这种同异的东西与此同时被命名为柴烧。茶具的东西则刚好的满足了这种猎奇的心理。柴烧以神秘的颜色,唯一的特性、迅速地征服了许多挑剔的饮者。几乎每一个饮茶人都期望有自己独特的一件柴烧,而今的茶艺圈中一提柴烧可谓如雷贯耳,但有几个真正知道什么是柴烧。为什么柴烧会有有这样迷人的原因,这里我们就为大家解开这一串神秘的密码。

柴烧,准确的讲是一种烧制方式而并非名称,许多玩陶人觉得这种方式是近年来台湾、日本等地传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柴烧这种方式早在中国陶瓷发源之时便存在。因为中国古代所有的陶瓷器都是用柴烧制成的。只是近百年来,为保护森林、恢复生态才创新了烧成窑炉用天然气烧制,以致于许多人认为中国没有柴烧,而现在的柴烧也并非今人所制,只是恢复传统而已,因为,在今天,还有许多落后的地方依然用土龙窑,而土龙窑一般均用柴烧制,这些个烧些民用器物的艺人是不可能去台湾观摩的,就更别提日本了。所以,关于柴烧自然也就说不上是传入或模仿之说了,所以,对于柴烧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而不是盲从,但平心而论,有烧得好的柴烧作品五彩渗化、神秘之极、引人入胜。至于为何产生这样的效果,则与所用的的柴草有关,一般伴随着柴烧还有一个名词叫落灰釉。

其实,落灰釉即灰釉的一种表现方式,釉灰用水调和施于表面即为釉,知识落灰釉则依靠柴禾本身,燃烧而产生的灰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而落在器物表面再经后续柴禾燃烧的温度将其熔化,从而得到的结晶、斑块、颜色,亦或是图案,就是所谓的落灰釉了。而它所形成的颜色,质量则与所用的柴禾、窑炉有关,一般来讲分为两种,即动物灰和植物灰。

动物灰即动物死去之后所遗下的骸骨所烧成的灰,动物灰中富含磷、钙等物质,用于入釉效果极好,质感柔和,且时有乳浊感出现给人以神秘感觉,如用的得当则别具雅趣。

植物灰则是各种树木的枝干及叶子所产生的灰,另外像一些草类植物也常用于入釉,如竹灰,麦杆灰,玉米杆灰、谷壳灰等,这些会中含量多为钙、硅、镁、铝、铁、钴等成分,原因是这些东西它都或多或少带着些泥土,而泥土中所含的矿物元素也自然与灰融合到了一起,再有常烧此类釉的土窑或砖窑在窑内壁会形成一层极厚的结晶体,而这些结晶与窑砖或窑土壁中的泥土所含矿物元素发生反映,表面会凝聚起一层特殊的物质叫窑汗,一般呈乳白色,如燕窝般,其中含有钙、镁,是一味极好的乳浊剂,也可称之为窑变剂,不可多得。所以出现这种结晶现象的窑更容易烧出有变化的作品来,但这非绝对的,再者就是所用柴禾的硬度和密度关系也极大,虽同为木料但树种产地,硬度、密度、土质的不同也就注定会影响着它所含物质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窑、同样的做法、甚至同一个人烧却会出现不同效果的原因了。理论上将像松木这样的柴因为它丝纹直密度小,结构松软,所以熖性也就绵软,所烧出的效果也就柔和温润,而像柚木或红木类的硬木,它的熖性则较烈且时间燃烧较长,一般用硬质木类烧窑,如没有较丰富的经验,则难以控制,但若控制得当,那回报自然也是丰厚的,光泽鲜亮,色泽丰富,变化强烈。

除上述几方面的因素之外能造成窑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烧制了,因是人烧制的不可能一次加料就能够完成,要反复的打开投柴孔,这也就注定了窑内很难得到纯正的氧气,或还原气氛。窑内均处在反复的氧化和还原中,而所用来制作陶丕的泥土之中本就有些矿物元素是不稳定的,它们对温度,气氛极为敏感,同时也就因为它的不稳定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令人向往的窑变。

对窑变产生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天气、风向、风力、气压、水质等等,在此也不一一赘述了,这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全部说清楚的,但在我看来即使不清楚也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也许正是因为说不清道不明、控不住,也抓不着,所以柴烧的窑变才那样珍贵,才那样令人着迷,那样让人追着不放,这也刚好符合了人们那种太想得到的得不到,得不到的更想要的心理。我想柴烧窑变就让它永远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吧,让人们对它从未走近,但它离人却从未远去,好似水中洛神一般,永远都保持着一种神秘朦胧的唯美,有无限的遐想,永恒的魅力。

相关更多华宁陶茶具作品,之后为大家一一呈现。敬请关注【诺博茶叙·茶味美学专刊】。

(图为:本篇文章兰靖霖老师)
笔者:兰靖霖

别号:耕陶馆主、中国民间文艺家、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昆明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市合虚文化传习馆教师,资深陶人。

分类: 精选钧瓷青瓷柴烧微信,标签: 。这篇内容的永久连结

发布留言

这个网站采用 Akismet 服务减少垃圾留言。进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处理网站访客的留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