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期】柴燒密碼

 nobo001

導語:中國人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戶,都離不開茶。客來敬茶。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茶不歡,飲茶也成為了全民日常生活中一種習慣。當然喝茶就離不開茶具。

今天,【諾博茶敘·茶味美學專刊】的好朋友蘭靖霖老師將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件漂亮的茶具在製作過程中柴燒帶給茶具本身的無限魅力。跟隨蘭老師的鏡頭一起了解層層柴燒引起窯變的面紗。揭開那些說不清道不明、控不住,抓不着,令人着迷,令人無限遐想的柴燒窯變謎團。

每一個事物的興與衰都與時下社會的審美和意識形態都是密不可分的,從來都沒有孤峰崛起的。隨着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的提高,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就越來越高了,而在人的精神與物質之間最好的東西便是茶了,因為茶在中國有着幾千年的歷史,而在這樣漫長的歷史中幾乎中國的所有宗教文化都有着與茶密不可分的關係。

正因為如此,茶在中國有着很高的地位,尤其是近百年來中國經歷了幾次空前的劫難,而為了擺脫這種困境,許多愛國人士開始引進西方的一些思想和技藝進行強國。這本身是沒錯的,可是一些沒有文化的人就盲目的認為中國的文化是不好的,應該丟掉,而且此風氣越演越烈。千年的文明剎那間便成了小眾之娛,再加上又經歷了後來的文革浩劫之後,中華文明已經是如鳳毛麟角的殘存了,這也導致了後來的人精神家園的極度空虛,而這樣的空虛下人們便又開始尋找一種可能寄託精神的東西,這時茶又不失時機的出現了,於是在歷經了千年的浮沉後又重新粉墨登場了。火得超過了歷史。開始進入了全民飲茶的時代,且出現了許多新概念,如:原生態、有機、環保、無污染、單株等等不一而足,茶火了也自然帶動了它的兄弟產業——茶具,自然茶的理論也就被移植到茶具之中,於是產業出現了像:大師、名家、名產地、名料等稱謂。

茶具者乃泡茶、飲茶的器具也,從最早的廉價瓷杯到天價的紫砂壺;從實用到把玩;從品茶到參禪。人們對茶具的色澤到質感的要求都近乎苛刻,因為每個飲茶者都有自己的個性,都不想與別人一樣,這種個性也就反映到物質上,而茶具則是他最好與別人的區分。這種同異的東西與此同時被命名為柴燒。茶具的東西則剛好的滿足了這種獵奇的心理。柴燒以神秘的顏色,唯一的特性、迅速地征服了許多挑剔的飲者。幾乎每一個飲茶人都期望有自己獨特的一件柴燒,而今的茶藝圈中一提柴燒可謂如雷貫耳,但有幾個真正知道什麼是柴燒。為什麼柴燒會有有這樣迷人的原因,這裡我們就為大家解開這一串神秘的密碼。

柴燒,準確的講是一種燒制方式而並非名稱,許多玩陶人覺得這種方式是近年來台灣、日本等地傳入。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柴燒這種方式早在中國陶瓷發源之時便存在。因為中國古代所有的陶瓷器都是用柴燒製成的。只是近百年來,為保護森林、恢復生態才創新了燒成窯爐用天然氣燒制,以致於許多人認為中國沒有柴燒,而現在的柴燒也並非今人所制,只是恢復傳統而已,因為,在今天,還有許多落後的地方依然用土龍窯,而土龍窯一般均用柴燒制,這些個燒些民用器物的藝人是不可能去台灣觀摩的,就更別提日本了。所以,關於柴燒自然也就說不上是傳入或模仿之說了,所以,對於柴燒我們應該理性對待,而不是盲從,但平心而論,有燒得好的柴燒作品五彩滲化、神秘之極、引人入勝。至於為何產生這樣的效果,則與所用的的柴草有關,一般伴隨着柴燒還有一個名詞叫落灰釉。

其實,落灰釉即灰釉的一種表現方式,釉灰用水調和施於表面即為釉,知識落灰釉則依靠柴禾本身,燃燒而產生的灰利用了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而落在器物表面再經後續柴禾燃燒的溫度將其熔化,從而得到的結晶、斑塊、顏色,亦或是圖案,就是所謂的落灰釉了。而它所形成的顏色,質量則與所用的柴禾、窯爐有關,一般來講分為兩種,即動物灰和植物灰。

動物灰即動物死去之後所遺下的骸骨所燒成的灰,動物灰中富含磷、鈣等物質,用於入釉效果極好,質感柔和,且時有乳濁感出現給人以神秘感覺,如用的得當則別具雅趣。

植物灰則是各種樹木的枝幹及葉子所產生的灰,另外像一些草類植物也常用於入釉,如竹灰,麥桿灰,玉米桿灰、穀殼灰等,這些會中含量多為鈣、硅、鎂、鋁、鐵、鈷等成分,原因是這些東西它都或多或少帶着些泥土,而泥土中所含的礦物元素也自然與灰融合到了一起,再有常燒此類釉的土窯或磚窯在窯內壁會形成一層極厚的結晶體,而這些結晶與窯磚或窯土壁中的泥土所含礦物元素髮生反映,表面會凝聚起一層特殊的物質叫窯汗,一般呈乳白色,如燕窩般,其中含有鈣、鎂,是一味極好的乳濁劑,也可稱之為窯變劑,不可多得。所以出現這種結晶現象的窯更容易燒出有變化的作品來,但這非絕對的,再者就是所用柴禾的硬度和密度關係也極大,雖同為木料但樹種產地,硬度、密度、土質的不同也就註定會影響着它所含物質的不同,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窯、同樣的做法、甚至同一個人燒卻會出現不同效果的原因了。理論上將像松木這樣的柴因為它絲紋直密度小,結構鬆軟,所以熖性也就綿軟,所燒出的效果也就柔和溫潤,而像柚木或紅木類的硬木,它的熖性則較烈且時間燃燒較長,一般用硬質木類燒窯,如沒有較豐富的經驗,則難以控制,但若控制得當,那回報自然也是豐厚的,光澤鮮亮,色澤豐富,變化強烈。

除上述幾方面的因素之外能造成窯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燒制了,因是人燒制的不可能一次加料就能夠完成,要反覆的打開投柴孔,這也就註定了窯內很難得到純正的氧氣,或還原氣氛。窯內均處在反覆的氧化和還原中,而所用來製作陶丕的泥土之中本就有些礦物元素是不穩定的,它們對溫度,氣氛極為敏感,同時也就因為它的不穩定才讓我們看到了那令人嚮往的窯變。

對窯變產生的因素還有很多,如天氣、風向、風力、氣壓、水質等等,在此也不一一贅述了,這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全部說清楚的,但在我看來即使不清楚也並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也許正是因為說不清道不明、控不住,也抓不着,所以柴燒的窯變才那樣珍貴,才那樣令人着迷,那樣讓人追着不放,這也剛好符合了人們那種太想得到的得不到,得不到的更想要的心理。我想柴燒窯變就讓它永遠成為一個解不開的謎吧,讓人們對它從未走近,但它離人卻從未遠去,好似水中洛神一般,永遠都保持着一種神秘朦朧的唯美,有無限的遐想,永恆的魅力。

相關更多華寧陶茶具作品,之後為大家一一呈現。敬請關注【諾博茶敘·茶味美學專刊】。

(圖為:本篇文章蘭靖霖老師)
筆者:蘭靖霖

別號:耕陶館主、中國民間文藝家、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昆明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昆明市合虛文化傳習館教師,資深陶人。

分類: 精選鈞瓷青瓷柴燒微信,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