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冶石瓢幾何解析

子冶石瓢,瞿應紹的傳世佳作,在歷史上被定義為將“三角”概念融入紫砂壺最成功的範例。

子冶石瓢器型:筒三角、把三角、紐三角,流與身筒夾角的型,還是三角,把的三角從身筒過渡到流,形成三個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頂上加入一個三角紐,身筒又非常穩重的撐起了兩邊角度對等的小三角。確實如大亨掇球的概念,將多個圓融入了一個圓。

蓋沿上部為既要與身筒形成線條結合,又要壓住身筒,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蓋沿上端做大倒角來緩和斜上被斷的線。同時為了讓蓋子壓住壺身,看似平的蓋子還必須稍微拱起一點點,滿足視覺效果上的飽滿。

把話題轉到與子冶同期的作品,理性的問諸位一句:阿曼陀的壺美嗎?為什麼美?發自肺腑的說出一些對阿曼陀款作品的評價——陶刻裝飾揮灑流暢、古意盎然、泥料樸實無華,壺形設計樸拙,給人以大巧若拙的概念和無盡遐想的空間。

但阿曼陀這麼多件壺品,有多少符合黃金分割比例?能夠談得上視覺效果上的“呼應”、“對稱”、“協調”………似乎很少能達到。

這麼多年以來,有人做大亨掇有人做子冶瓢,把原作仿的很像的都能讓人感受到美感和線條。但仿阿曼陀那幾把器型的卻只讓人感覺到老,所有仿者若不按當代審美重新調整部位比例的,幾乎沒人大聲喊“美”。緣何?簡單的回答:用新料做那種沉積下來幾百年背負了足夠滄桑歲月的老件,做出來,怎麼看也是無古意啊,何況原老件的器型根本就不美,僅僅是老罷了。

瞿應紹的子冶石瓢在歷史上留下深刻記憶,算是劃時代的精作,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瞿應紹是這款壺作的開創者,同時期正好是在阿曼陀時代,開創了文人墨客裝飾紫砂壺的時代。這個概念,在喬看來等同於新發明。一個成功的足以傳世的經典壺形,一個成功的足以讓後世效仿並發揚廣大的新概念。

那既然前面都說了這麼多了,不妨冒天下之大不諱,喬某片面的認為:顧老拿捏器型比例比瞿應紹拿捏的準確到位。又或者說,顧老能做更多工具也有足夠的現代化工具幫忙,而瞿應紹那個時代是不可能有遊標卡尺的。

顧老是怎麼做子冶的?上手過趙江華老師和李明兄藏的那把顧老傳器,身筒邊轉向底面的大倒角,既要折過去又要看到流暢的過渡弧線,而且底子要飽滿,折角的兩邊都飽滿有張力,而且把折角兩邊都折出了面。

瞿應紹紅色的那把子冶流接近尖之前甚至有彎翹,這個相信是作者的即興發揮,是一種“自信”的嘗試,文人墨客經常會有一些不經意間設計出的“小玩味”或“靈感”。

而顧老的子冶石瓢,把的第一個起角是明顯上翹的。就嘴、把兩個斜角角度呼應而言會感覺更加呼應到位。對於整體比例要求極度嚴謹的子冶石瓢,瞿對角度換算的比例拿捏,卻給自己隨意和揮灑的想法讓路了。這是一種成功,也可能只不過是一種文人的隨意。

再看瞿應紹做的紫泥那把子冶(顧老配蓋),壺把幾乎是平出的,而且整個壺把是完全沒有任何粗細變化的。顧老作品與這個相比,確實有了良足的改善,把一些細節都考慮進去了。

子冶石瓢之難做,在於多個三角體的連接氣韻,其中包含了壺嘴的粗細變化,壺把掛底後的線條走向,甚至壺把也有粗細變化壺嘴、壺把與身筒接縫處的“融合”。當幾個部件的過渡化為一體時,多個三角就融合為一個左右比例對稱,並向兩個45度氣勢延伸的主體了。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