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龍泉青瓷的風格和特點

經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窯業已初具規模,大窯、金村、安福等地已發現當時窯址49處,僅大窯(琉田)村就發現北宋中後期窯址12處。金村窯址最下層為北宋早期產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堅硬,質地細膩,呈淡淡的灰白色。該時期以燒制民間瓷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為貢品。

 

frthuj5

該執壺已收入博鑒藏品庫,更多諮詢請撥打全國免費熱線400-077-5822

宋代庄季裕《雞肋篇》謂:“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乞討色,錢氏所貢,蓋同於此。”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兼理龍泉窯務。元祐七年(1092)龍泉至青田的在溪大規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開發,使龍泉窯沿大溪從南區向東區延伸,為龍泉青瓷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宋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窯、定窯遭戰爭破壞和越窯、婺窯、甌窯相繼衰落,南宋統治者為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外貿,因之龍泉窯進入鼎盛階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湧現,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窯場達260多處,遍布縣境南區和東區沿溪一帶。窯場最多最密、產品質量最優為大窯、金村與查田溪口一帶,僅大窯村周圍已發現南宋窯場28處,大窯村後有土名“官廠”地,民間傳當時有“京官”住此監造青瓷。城東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窯址40餘處。其時,龍泉青瓷產品遠銷國內外。

北宋定窯刻花執壺 2014年春拍575萬港幣

宋代龍泉窯的青瓷已有自己獨有的風格,最明顯的是釉色蔥翠、釉層透明、玻璃質感強,這時的龍泉窯成為浙江青瓷的代表。同時龍泉窯與南宋時的官窯器有顯著的區別。龍泉窯屬民窯(這裡所指的龍泉窯是13世紀龍泉大窯與溪口兩地周圍的瓷窯),燒造黑胎厚釉青瓷與白胎厚釉青瓷,往往同窯合燒。受官窯影響,工藝得到提高,胎薄釉厚,釉層如玉,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等。黑胎厚釉瓷器與官窯器相似,胎薄,質細,堅硬,灰黑如鐵。少數胎呈黃或磚紅色,但質疏鬆,施釉厚,釉層透明發亮,有開片,習稱“紫口鐵足”。

南宋官窯胎沒有那麼堅硬,胎色不一,有深灰色、沉香色、杏黃色、灰白色等,釉層也不那麼發亮,溫潤如玉,但也是“紫口鐵足”。白胎厚釉青瓷也是受南宋官窯影響,胎略厚,白中帶灰,圈足,底露胎處呈硃紅色或淺紫色,多數青釉釉層光潔不開片。釉色釉粉青、梅子青燈。修內司窯瓷器是按北宋汝窯燒制,受上林湖窯影響。修內司官窯後建郊壇下官窯,與龍泉窯沒有直接關係。而南宋龍泉窯沒有燒過官窯瓷器,僅是為皇宮燒過精美的貢瓷。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訪問博鑒文化手機官方網站可獲得更多詳情

分類: 精選鈞瓷青瓷柴燒微信,標籤: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