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一廠標識歸納

宜興紫砂廠出廠的產品開始貼上標籤是從1977年起,當時紫砂壺的生產以創造外匯為主要目的,而技術力量的積蓄與儲備也以紫砂一廠為最,是以以其為主要外銷產品生產單位,直到1997年紫砂一廠改制民營為止,其間銷售標識約分幾個時期:

一、橢圓形綠標——約1977年—1982年間使用;

橢圓形綠標即是坊間常說的“雞蛋標”;這一時期是經歷“文革”以來的復興時期;百廢待興,開始從半停滯狀態恢復生產,然而一時尚不能恢復舊有的生產水平,工藝程度上也不是很好。然因泥料風化陳腐時期更長,故紫砂品泥質極佳。

二、無標誌(甲子泥的年代)—約1983年—1987年;所謂的甲子泥是台灣同胞對80年代初期一廠普紫和拼料的通稱;此類紫砂的胎土裡用肉眼即可以看到不規則且細小的黃色與黑色的礦粒,黑色顆粒尤其明顯,俗稱黑麻胎土或黑星胎土;可以肯定地說甲子泥並非全是甲子年所生產,大約在82年即開始見到此類胎土的壺,一直延伸至甲子年後兩三年仍然還有此類壺品,所以應稱甲子年前後較為客觀!

這一時期應該是一廠的小康時期;僑商開始參與,台灣紫砂愛好者推動了紫砂市場的復蘇,紫砂在國際市場亦漸露鋒芒。工藝水平逐步改善,紫砂品泥質亦極佳。甲子泥的出現,更把泥質推上一個台階。

以上兩個時期的紫砂品,在坊間被稱為“早期壺”。當然關於“早期壺”亦有人定義為僅限橢圓形標壺,這且存不論。這一時期的泥質極佳,藏家玩家們為之傾心不已。但產量較少,真品已經很少在市場上流通了。

三、方圓標(白標 )—約1987年—1992年;

紙質白標是上面沒有塑料膜,約在87-88年間使過

【一般市場此標多見】

【之所以稱其為“黃綠白標”是因為在使用後不久印刷好的金質退色造成的——台灣藏家如是說】

上述四種在坊間通稱“白標”,其實白標時期時間段很難明確切割 從87年到92年短短几年4種標其中90年還用過泰國標和日本膏藥標(1990年,兩岸關係緊張,改用’MADE IN THAILAND’或貼日本國旗。不過此標類壺市場絕少見),所以要一刀切哪個標確在哪年使用也不符合實際。

一時期當是一廠的全盛時期。在經過了一些年的探索磨合,加上外商的積极參与,生產工藝和設計能力已經日趨成熟,有多樣化的紫砂品推向市場。優質的紫砂礦源尚存,紫砂品生產綜合品質達到一個新高。然而因經濟改革開放,廠外壺生產亂象逐漸顯現端倪。現在看來方圓牌方型標籤,亦成為了一個防偽標籤。

四、鐳射標—約1993年—1997年;

【激光圓標即坊間所說鐳射標】

這一時期優質紫砂逐漸衰竭,生產與商業環境亦不甚理想,產品品質逐漸下滑。再加上市場不良操作和經濟問題,最終導致國營一廠以及其他廠先後改制或關停,思之令人神傷!

關於國營紫砂一廠發展中的幾個階段,一般是這樣認為的:

1955年,宜興紫砂生產合作社成立,這是宜興紫砂廠的前身。

1958年,合併其他28家私辦的紫砂廠家建立“宜興紫砂廠”,當時藝徒299人。

1970年,經過文革過,紫砂生產逐漸恢復,並在1973年新建54米隧道窯(燒重油),並且廣為產品設計新樣,例如集玉、六方、龍鳳、飛曲等。

1984-1985年,紫廠工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拼紫與鋪砂的工藝大量使用,使泥料的變化更加豐富。

1986年以後,三四五廠諸多非國營的紫砂廠陸續成立。

1997年,宜興紫砂一廠,結束官方經營,改製為民營。

2000年,黃龍山4號紫泥礦井,因為愈挖愈深危險度太高,以及市場原因等封閉禁采,之後又因水患將整個礦井淹沒。

2002年,原本紫砂一廠燒陶時的隧道窯因為使用的燃料是重油不符合環保而被打掉。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