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尋寶》仿品,說建盞辨偽

dfh64u3r

上周末得空,小堂草看了一遍央視《尋寶——走進福建建陽(上)》的節目。節目在王剛主持非常幽默、有趣,但出於愛盞的私心,抱着過高的期望,略感失望。沒看到真正的極品建盞,也沒有看到宋代點/鬥茶文化相關的文物,且盞的數量少了點,才3個。總之,是沒過足眼癮,期待下集能夠出現更優秀的建盞。閑話就此打住,本期我們借節目中的兔毫仿品,淺略說說宋代建盞的辨偽。

在該盞出現的第一個鏡頭,男女雙方在場外各捧一盞、鬥嘴取樂時,恰好仿盞在暗處、口緣顯宋代老盞的澀口,真盞被陽光直射、釉面很亮,如上圖。節目又已明說,兩盞一真一假。一恍惚,小堂打眼了,還以為男方拿的盞是個仿品,暗自奇怪,這仿品咋也沒酸泡去賊光呢?

真假兔毫盞

等男女雙方捧盞上台前,看大屏幕出現此二盞的照片時(上圖),悔已,女方為假。為什麼?毫紋不對,器型太僵。

兔毫盞仿品

所謂毫紋不對,玄乎點叫“味道不好”,直白點叫“感覺很奇怪”,像仿品的這種兔毫紋路和呈色,並沒有宋代老盞或殘片上見到過,不排除小堂的見識不足。器型太僵,是指器型不自然、線條僵硬,尤其束口處的摺痕過渡很死,口緣也顯得過於“銳利”。

隨後節目出現的盞內圖片,也可以看出盞心的型也有問題,感覺略淺。從節目出現的幾張盞外和盞內的照片中,沒有看到拉坯成型的“指痕”,推測該盞應不是拉坯成型,多半為注漿或壓模成型。

接着,我們再看底足。

首先,看胎質。宋代建盞的底足都很粗糙,像桃酥餅一般,而該盞顯得過於細膩,僅此一點便辨偽。古代所用的泥料用水碓([duì])粉碎,再通過淘洗去除裡面無法粉碎的雜質,加工技術落後、淘洗又不精,故而胎質顯粗糙,甚至可見較大的砂礫。而現代普通的建盞仿品用料一般都採用球磨機粉碎,加工精細,胎質顯細膩。

節目中真品建盞的底足

其次,看修坯。古代工匠都是將建盞的半干坯體,倒扣在軲轆上進行底足的修整。由於工作量非常大,在修坯過程中,往往不會準確定位盞坯的中心,因此所修出的坯都不會非常的規整、顯得較為隨意。同時,古代工匠的技術非常嫻熟,留在底足的刀痕會非常流暢、自然。再反觀該仿品的底足,底足和止釉線都修非常工整、拘謹,足見修坯者的小心、謹慎。

“供御”底足標本

此外,底足還有胎色和土銹,但此二者其實並不適宜初學者適用,這裡並不展開細說。因為胎色要有見過大量宋代建盞實物(殘片)的經驗積累,而土銹其實是最容易迷惑初學者的。上面兩個“供御”底足,便是兩種不同的胎色,但土銹痕迹並不特別明顯,以小堂的經驗看,土銹越明顯越是可疑。

由於古代的胎質和自然的修坯手法很難模仿,因此底足是最容易辨別建盞真偽的。但相應地,也出現了將老的底足接到新坯上的作偽手法,俗稱“接老底”。所以,辨真偽要處處小心。其實,《尋寶》節目出現的這個假兔毫是屬於低級別仿品,只能迷惑初學者。要想真的學會建盞辨偽,捷徑便是:少讀書、多看盞。擇期,小堂再來細談建盞辨偽問題。

節目的真品建盞,非常漂亮的兔毫紋路

另外,小堂覺得有兩點有必要補充說明一下。第一點,王剛在節目中戲言,真假盞可在鬥茶中體現出來,這真的只是戲言。第二點,丘先生在辨偽中,可能為普通觀眾易於理解“什麼是兔毫”,提到真兔毫較長、假兔毫結晶不夠。而事實上,建窯遺留的建盞數量非常大,兔毫長短、好壞的都有,也有各種雜色釉,僅以毫的好壞是不能判斷真偽的。並且,現在也有跟宋代兔毫極為接近、毫紋效果非常好的高仿品。

回復【】內的數字,查看往期相關圖文:

【033】 建盞為什麼是鬥茶最適用的茶器;

【044】 宋代建盞的器型類別與辨識;

【045】 宋代建盞雜色釉品種;

【046】 建盞御用茶器之“供御”底款;

【047】 建盞御用茶器之“進琖”底款;

分類: 精選茶藝微信,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