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好茶”的標準

 purll

人們是否適宜飲用普洱茶,要因人、因時及因茶而論。在這三者中只要有其中某因素不同,其效應就有別。普洱茶的沖泡也可靈活應變,用具也可靈活選擇。另外,好的普洱茶到底有什麼標準和特點?

“好茶”的標準。凡普洱茶愛好者都很關注何為“好茶”,但茶質的優劣是相對而言的。我國明、清兩代品茶師及朝廷是首選“古六大茶山”之茶,把該地茶推崇為滇茶中的“珍品”,繼而將之作為滇茶中“好茶”的標準。

在史籍中,對該地茶優點的描述最精當者,莫過於民國柴萼《梵天盧叢錄》中的“性溫味厚”之言,這是先人對該地正常茶的權威性認定和最恰當的描述。因此,“性溫味厚”就是普洱茶中“好茶”的評價標準。其中“性”就是該茶的“性情”,是該茶入口能讓人感受到的所有品質指標的總和。“溫”就是“柔和”,亦即既不偏苦,也不偏澀,其“苦、澀、甜三味均衡適中。“味”就是包含和體現“茶氣”的“茶味”。“厚”就是包括均衡適中的苦、澀、甜三味在內,而以甘甜味為主的“茶味”“濃厚”,並包含其耐泡性。

根據該評定和描述,加上自幼飲茶至今獲得的經驗,筆者認為“好茶”主要有以下七個特點:

一、純生態性

茶是飲用保健品,當然必須考慮其中是否含有起反面副作用的農藥等成分,因而首先應該講求天然純生態性。噴洒過農藥的茶會有“叮麻不適”感或“喉癢”反應,也就談不上“溫”。徹底杜絕農藥而達到“純生態”性是“好茶”的首項主要的標準。人為灌木茶,即台地茶,又稱新式茶園的茶,是很難避免農藥的,只有大葉種喬木茶才能實現純生態性。

二、茶味正常

飲茶是消費,是為了享受其美味,因而茶中不宜有異常而使人厭惡的滋味或氣味。而這類滋味和氣味多來源於加工或保存不正常。要使茶避免這類異味,加工和保存都必須正常化。“加工正常”主要指採摘鮮茶盛放、殺青、揉制和乾燥四大工序。採摘以一芽二葉或三葉者為宜。集放須避免鮮茶發酵。殺青以手工“鍋炒”成純黃綠色為上。乾燥以兩天內晒乾或低於38℃無煙適溫烘乾為上。否則“茶味不正”,談不上“溫”與“厚”。“保存正常”,則包括杜絕受污染和避免霉爛。受污染或霉變的茶其“茶味”不正,也談不上“溫”與“厚”。

三、生津潤喉性強

飲茶的目的還為了生津潤喉,使喉嚨滋潤滑膩而舒適,消除及避免口舌和喉嚨的乾燥感。生津潤喉度高,符合“溫”所包括的標準範圍。“古六大茶山”純生態老樹喬木茶在這方面也幾乎都是上好的。

四、苦澀味適中且入喉速消

許多人誤以苦澀味的輕重來論“茶氣”,並誇讚苦澀味偏重的茶“霸氣”。茶中固有難於避免的苦澀味,而人類的味覺也需要並適宜適度的苦澀味,但沒有幾人適宜偏重或過重及長時間留在喉嚨的苦澀味,人們飲茶是為了品嘗和享受其中特有的“茶味”的。真正的茶味並不是苦澀味,而是隱藏在苦澀味背後的,由苦、澀、甜三味巧妙調和形成的只有該茶才特有的濃釅爽口的甘醇味及其獨賜的感受。

“茶氣”足與否,並非完全取決於茶的苦澀味,苦澀味偏淡的茶,其“茶氣”也未必不足;苦澀味偏重的茶,其“茶氣”未必就足。切不能僅憑苦澀味的輕重論其“茶氣”。苦澀味適中又入喉速消,而入口前後的甘醇味則濃,也就是滿足“性溫”的條件。苦澀味消失後往往接着“回甘”,其快慢、強弱和持久度因茶而異。同片區茶中,人為灌木茶(即台地茶)的苦澀味偏重,喬木茶尤其老喬木茶的苦澀味較輕而且消失得更快,甘甜味較濃,回甘也較好。

五、茶味醇厚

選喝茶湯是為品嘗醇厚的茶味。茶味醇厚包括茶特有的滋味和氣味濃郁,亦即微帶瞬間苦澀味而偏重於甘醇味的難於言狀的綜合性“滋味”和誘人的香氣濃郁,也就是先人所謂“味厚”,並非指苦澀味偏重。茶湯入喉時其苦、澀、甜三味明顯而均衡並且喉感深,是茶味醇厚的首要標誌。這裡的“甜味”,不是指茶湯入喉且苦澀味消失以後的反彈出“回甘”,而是茶湯還在口腔及入喉時所感覺到的甜味。

六、經久耐泡?

茶只有耐泡度較高,其多道茶湯才會“味厚”,才滿足其“好”的條件,再說,許多產品都講求耐用與否,而耐泡的普洱茶也才經濟實惠。西雙版納普洱茶各片區各樹形的茶的耐泡度互異,在茶量、水量和沖泡時限適當的前體下,”古六大茶山”天然老樹喬木茶相對較耐泡。

七、有珍藏價值

普洱茶與眾不同的突出特點,是妥善保存的保質區沒有嚴格的時限性,並有較高的珍藏價值。但目前被劃入普洱茶區的部分片區所產茶缺乏長期珍藏的價值。10年後,普洱茶各茶區的茶將經受“大浪淘沙”般的有關陳化品質及其珍藏價值等考驗。

【關注】

查找公共賬號:武漢市湘古藏商貿

微信號搜索:xgz19033

【分享】

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騰訊微博

【聯繫】

武漢市青山區園林路68號酒鬼酒會館

電話:027-86480799

傳真:027-83358590

分類: 精選普洱茶微信,標籤: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