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風雨·武夷山遇林亭建窯窯址

01024

遇林亭窯址,座落在武夷山九曲溪北遇林亭的山谷中,是我國宋代八大窯系中的建窯系窯址之一,分布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目前中國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窯址之一。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遇林亭窯址”就是其重要內容之一,“遇林亭窯址”成為世界級的古窯址。

遇林亭窯址石碑(正)

遇林亭窯址石碑(反)

窯址兩側的坡上,數以萬計的殘片、匣缽,堆積如山,厚度目測有1~5米

遇林亭窯的產品有黑瓷、青瓷和青白瓷三大類。黑瓷以建盞為主,為遇林亭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青瓷器形以碗、碟類居多,青白瓷器形有碗、碟、盤、罐、壺、瓶等。其所產建盞是建窯系窯口中水平最高的,釉面品面與水吉建窯相近,釉色有烏金、兔毫、油滴等,器型也以束口、撇口、斂口為主。

窯址博物館藏品1

窯址博物館藏品2

窯址博物館藏品3

除常見的建盞外,遇林亭還出產金銀彩繪的黑釉盞,圖案有山水花鳥、吉祥鉻文等,稱為“金彩天目”。金彩天目是在已燒成的黑釉盞上,用軟筆類工具蘸金銀彩料繪就,再經低溫烘燒而成,是遇林亭窯獨有的人工裝飾的建盞。在以前,金彩天目一直被誤認為水吉建窯所產,直到1998~2000年在遇林亭窯考古挖掘出36件(片)金彩天目碗,為其證得真正出身。

“壽山福海”金彩天目

花鳥金彩天目

飛鶴紋金彩天目

遇林亭窯址有兩座舉世矚目的龍窯,分別為1號和2號窯址。其中,2號龍窯全長約113米,是我國已發掘最長的古窯址之一。

1號龍窯

1號窯址屬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龍窯,窯爐宏偉氣派,全長73.2米。從考古發掘的平面結構看,爐中為黑釉、青釉並燒的窯爐,品種多樣。據考古推測,每窯約可燒制5萬件瓷器。依照窯爐走向建成的具有宋式建築風格的保護廊步步登高而上,遊人可以緩緩欣賞整座爐膛的內部結構,品味數百年來遺留的堆積成列的匣缽、匣缽蓋、墊圈等各種窯具。

2號龍窯

1號窯爐對面山坡上,蜿蜒坐落着與之相映成輝的2號窯爐。2號窯爐比1號爐更長,更宏偉,容量更大,全長約113.1米 。該窯主要燒制黑釉瓷器,並以碗、盞類為主。據考古界初步估計,此窯一次可裝燒8萬件瓷器,其產量之驚人,更甚於1號爐。

龍窯簡介:

龍窯是我國漢代的燒窯陶工首先發明的,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在宋代達到最成熟階段。窯爐順着山坡建造,燒窯時就象一條俯衝的“火龍”,故名“龍窯”,也似一條向下爬行的蛇或蜈蚣,又稱為“蛇窯”、“蜈蚣窯”。

龍窯由窯頭、窯室和窯尾三大部分構成。

窯頭由火門、通風口和火膛組成,每窯裝窯結束後即由此開始點火燒窯,順序而上,形成火龍。

窯室由用耐火材料製成的磚做窯牆和拱頂,旁邊一定距離開有窯門,方便裝窯和出窯,在拱頂上兩側對稱開設投柴口。

窯尾設有煙道和出煙室,一般不設煙囪,利用煙火在窯內產生的自然抽力,帶動火焰平進燒制瓷器,它的最大特點是升溫快,可達1300度以上高溫,節約燃料。

由於窯壁較薄,所以窯體降溫也快,特別適宜燒造黑釉和青釉瓷器。為利用自然抽力,龍窯的建造一般都有一定的傾斜角,故老窯大都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地熱形成傾斜角。

 

0930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