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识】紫砂壶烧制——龙窑、倒焰窑、隧道窑

紫砂壶的烧制

  烧成是紫砂器制作的最后环节,它决定了壶的最终品质。紫砂器的烧成随着时代的进步经历了龙窑、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梭式窑和电窑的发展演变过程。

龙窑

  龙窑是烧制紫砂器最早,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窑炉。以烧制紫砂器为主的俗称大窑,烧制粗陶类的称小窑。以前专门烧制紫砂器的龙窑,主要分布在蜀山、潜洛和上袁一带。

一般长30~70米,因形似长龙,故得名。目前发现最早的紫砂龙窑源自北宋时期。最长的是明代中期的品胜窑,长约70米。该窑直至1959年春停烧后自毁。

龙窑内部

龙窑分窑头、窑身、窑尾三部分,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建造龙窑只需选择适宜火道通畅的山坡斜度,自山脚至山腰间,挖一条长坑,称窑身。

窑身一般位置固定,火焰不断移动,和现代的隧道窑恰好相反。因龙窑有高度差,阻力小,具有自然抽风力,烧窑时火焰由下往上,可以起到窑内逐渐去湿预热的作用,使热能得到充分利用,也完全符合陶瓷烧成升温曲线。

烧龙窑

龙窑当时的烧成温度,根据部分历史作品估测在1180℃左右。由于窑内空间很大,烧成时火焰分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窑内各部位温差较大,会出现过火、欠火等现象,烧成正品率在六七成左右。

龙窑烧成一般从晚上开始,在窑炉口用松桩或煤预烧以去除窑内、坯件湿度并起到预热作用。翌日天明后封闭窑炉口,并开启第一对窑眼,改用茅柴不停燃烧。据目测第一对窑眼火温足够时,即可封闭窑眼,同时换上一对窑眼继续燃烧。如此逐节上烧,一般烧到第二天中午即可完成。

上龙背

龙窑烧制紫砂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随着倒焰窑的诞生才逐渐被取代。

现在丁蜀镇周墅乡前墅村还保留着一座主要烧制砂货陶器的龙窑,该窑建于明代,目前仍在正常烧制,故人们称之为“活龙窑”。

倒焰窑

圆形窑

倒焰窑有方形窑和圆形窑两种。方形窑四方有角,温度差异相对较大,圆形窑温度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倒焰窑一般使用烟煤作燃料,烧成时火焰经挡火墙喷火口行进至窑顶,然后由上而下把热传导给坯件,再经窑底吸火孔集中于均衡烟道,由主烟道导向烟囱。

方型窑——烧窑前的预热

倒焰窑的结构简单,设备费用低,可以根据制品的要求灵活控制和改变烧成气氛。但是旧式的倒焰窑装窑、烧窑、出窑均为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也增加了生坯和成品在搬运过程中的破损。

且在烧成过程中易受煤的质量、加煤的操作等外界因素影响,窑内温度不易掌控,制品容易出现色泽差异等现象。

隧道窑

老式隧道窑

1973年隧道窑开始用于紫砂器的烧成,弥补了倒焰窑的一些不足。隧道窑是一种按逆流原理工作的横焰式窑炉。燃烧设备设在隧道窑中部的两侧,构成固定的烧成带。

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在隧道窑前端的烟囱或引风机的作用下,沿着隧道窑向窑头方向流动,同时逐步预热进入窑内的生坯,这一段构成了隧道窑的预热带。

紫砂壶烧制

在隧道窑的窑尾鼓入冷风,冷却隧道窑内烧成后的制品。鼓入的冷风流经制品被加热后,再抽出送入干燥器作为干燥生坯的热源,这一段便构成了隧道窑的冷却带。

紫砂坯件在与气流逆向运行的过程中,经历了预热、烧成、冷却后被推出窑外的全过程。隧道窑的热能利用率高,燃料消耗低,和倒焰窑相比可以节约50%~60%。

最初的隧道窑在中部两侧设有四对八只燃烧炉,采用人工加煤的方式,这给烧成带来了一些不稳定性。1977年开始采用重油烧成并用测温仪监测火温,烧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劳动强度也得到大大的减轻。

隧道窑因烧成带位置固定,而且是连续化烧成,窑内各部位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隧道窑是连续式烧窑,烧成温度不宜随意变动,只适宜大批量的生产和对烧成温度要求基本相同的制品,限制了烧成的灵活性。

 

紫砂世家微信公众号:zishashijia

每日精选文章跟大家一起分享,关注我们,把阅读装进您手机。更多精彩请搜索微信号:15862184497或zishashijia6881添加小编为好友!

分类: 精选紫砂壶微信,标签: , , , , 。这篇内容的永久连结

发布留言

这个网站采用 Akismet 服务减少垃圾留言。进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处理网站访客的留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