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識】紫砂壺燒製——龍窯、倒焰窯、隧道窯

紫砂壺的燒制

  燒成是紫砂器製作的最後環節,它決定了壺的最終品質。紫砂器的燒成隨着時代的進步經歷了龍窯、倒焰窯、隧道窯、推板窯、梭式窯和電窯的發展演變過程。

龍窯

  龍窯是燒制紫砂器最早,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窯爐。以燒制紫砂器為主的俗稱大窯,燒制粗陶類的稱小窯。以前專門燒制紫砂器的龍窯,主要分布在蜀山、潛洛和上袁一帶。

一般長30~70米,因形似長龍,故得名。目前發現最早的紫砂龍窯源自北宋時期。最長的是明代中期的品勝窯,長約70米。該窯直至1959年春停燒後自毀。

龍窯內部

龍窯分窯頭、窯身、窯尾三部分,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建造龍窯只需選擇適宜火道通暢的山坡斜度,自山腳至山腰間,挖一條長坑,稱窯身。

窯身一般位置固定,火焰不斷移動,和現代的隧道窯恰好相反。因龍窯有高度差,阻力小,具有自然抽風力,燒窯時火焰由下往上,可以起到窯內逐漸去濕預熱的作用,使熱能得到充分利用,也完全符合陶瓷燒成升溫曲線。

燒龍窯

龍窯當時的燒成溫度,根據部分歷史作品估測在1180℃左右。由於窯內空間很大,燒成時火焰分層現象比較嚴重,因此窯內各部位溫差較大,會出現過火、欠火等現象,燒成正品率在六七成左右。

龍窯燒成一般從晚上開始,在窯爐口用松樁或煤預燒以去除窯內、坯件濕度並起到預熱作用。翌日天明後封閉窯爐口,並開啟第一對窯眼,改用茅柴不停燃燒。據目測第一對窯眼火溫足夠時,即可封閉窯眼,同時換上一對窯眼繼續燃燒。如此逐節上燒,一般燒到第二天中午即可完成。

上龍背

龍窯燒制紫砂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隨着倒焰窯的誕生才逐漸被取代。

現在丁蜀鎮周墅鄉前墅村還保留着一座主要燒制砂貨陶器的龍窯,該窯建於明代,目前仍在正常燒制,故人們稱之為“活龍窯”。

倒焰窯

圓形窯

倒焰窯有方形窯和圓形窯兩種。方形窯四方有角,溫度差異相對較大,圓形窯溫度分布相對比較均勻。

倒焰窯一般使用煙煤作燃料,燒成時火焰經擋火牆噴火口行進至窯頂,然後由上而下把熱傳導給坯件,再經窯底吸火孔集中於均衡煙道,由主煙道導向煙囪。

方型窯——燒窯前的預熱

倒焰窯的結構簡單,設備費用低,可以根據製品的要求靈活控制和改變燒成氣氛。但是舊式的倒焰窯裝窯、燒窯、出窯均為人工操作,勞動強度大,也增加了生坯和成品在搬運過程中的破損。

且在燒成過程中易受煤的質量、加煤的操作等外界因素影響,窯內溫度不易掌控,製品容易出現色澤差異等現象。

隧道窯

老式隧道窯

1973年隧道窯開始用於紫砂器的燒成,彌補了倒焰窯的一些不足。隧道窯是一種按逆流原理工作的橫焰式窯爐。燃燒設備設在隧道窯中部的兩側,構成固定的燒成帶。

燃燒產生的高溫煙氣在隧道窯前端的煙囪或引風機的作用下,沿着隧道窯向窯頭方向流動,同時逐步預熱進入窯內的生坯,這一段構成了隧道窯的預熱帶。

紫砂壺燒制

在隧道窯的窯尾鼓入冷風,冷卻隧道窯內燒成後的製品。鼓入的冷風流經製品被加熱後,再抽出送入乾燥器作為乾燥生坯的熱源,這一段便構成了隧道窯的冷卻帶。

紫砂坯件在與氣流逆向運行的過程中,經歷了預熱、燒成、冷卻後被推出窯外的全過程。隧道窯的熱能利用率高,燃料消耗低,和倒焰窯相比可以節約50%~60%。

最初的隧道窯在中部兩側設有四對八隻燃燒爐,採用人工加煤的方式,這給燒成帶來了一些不穩定性。1977年開始採用重油燒成並用測溫儀監測火溫,燒成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勞動強度也得到大大的減輕。

隧道窯因燒成帶位置固定,而且是連續化燒成,窯內各部位溫度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但隧道窯是連續式燒窯,燒成溫度不宜隨意變動,只適宜大批量的生產和對燒成溫度要求基本相同的製品,限制了燒成的靈活性。

 

紫砂世家微信公眾號:zishashijia

每日精選文章跟大家一起分享,關注我們,把閱讀裝進您手機。更多精彩請搜索微信號:15862184497或zishashijia6881添加小編為好友!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