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紅茶:中國功夫紅茶(下)

在昨日“細說紅茶:中國工夫紅茶(上)”中,介紹過九種工夫紅茶,今天繼續介紹另九種工夫紅茶(下)。學習了解上篇,請點擊文後左下角“閱讀原文”。

十.川紅工夫

產於四川省宜賓、高縣等地,以宜賓“早白尖”品種所制的產品最具特色,早白尖工夫紅茶為川紅珍品。20世紀50年代誕生的川紅工夫紅茶為工夫紅茶後起之秀。

早白尖茶樹為優良品種,分布於四川省宜賓市的宜賓、高縣、筠連、珙縣等縣。所植茶樹具有春芽萌發早的特性,比川西早30—40天,採摘期長40—60天,全年採摘期長達210天。其川紅產品4月即可進入市場,以早、新取勝。川紅之珍品名為“早白尖”。

早白尖工夫紅茶,成品條索緊細,毫峰顯露,色澤烏潤,香氣鮮嫩帶橘子香,滋味醇爽,湯色紅亮均勻。該茶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應市較早的一個茶葉品種。每年4月即可進入國際市場,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點及優良品質,博得國內外茶界的讚譽。1985年在里斯本第二十四屆世界優質食品質量評選會上,峨眉牌早白尖工夫紅茶獲金質獎章。產品出口獨聯體及東歐諸國。

十一.貴州紅茶

從20世紀50年代起,貴州同全國一樣就生產條紅茶,即工夫紅茶。1958年後將工夫紅茶改為紅碎茶,即“黔紅”,直接由上海口岸進入國際市場。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為擴大外銷市場,貴州湄潭茶場於1963年將工夫紅茶改為紅碎茶,在試驗基礎上,於1964年生產210噸,經廣州出口也獲得好評,每噸賣價達5638.60元。從此,黔紅生產迅速向國營茶場擴散。

到了20世紀70年代,貴州也被列為全國6個紅碎茶主產省份之一,再進一步由國營茶場擴張到遵義、湄潭、興仁等近20個鄉村集體茶場。

十二.廣西紅茶

廣西紅碎茶外形顆粒緊結,身骨重實,爭澤烏潤,內質香氣高銳持久,湯色紅艷,滋味濃烈鮮爽富有刺激性,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廣西紅碎茶由於其良好的品質,被列入全國第二套紅碎茶標準。

廣西紅茶的傑出代表是凌雲紅茶。凌雲紅茶指的是用凌雲白毫茶品種的鮮葉,根據特定的工藝製作而成的紅茶。凌雲縣是凌雲白毫茶的原產地,素有“白毫茶之鄉”的美譽。凌雲白毫茶原是凌雲境內的野生茶樹,從1963年才開始人工種植,該縣境內至今尚有300畝連片的千年古茶樹林。1984年凌雲白毫茶經全國優良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的國家級茶樹良種。凌雲白毫茶鮮葉內含物豐富,特點是茶多酚含量與其他大葉種相當(35.6%),而氨基酸含量(3.37%)卻遠高於其他品種。

1988年廣西紅茶生產及出口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出口紅茶4353噸,占當年廣西茶葉總產量的83.2%。近年來,廣西的紅茶產量在200-400噸之間,而且大部分是訂單生產的特種高檔紅茶。

凌紅金毫和凌紅金螺是目前市場認可度高而且有特色的品種,每年仍有一定的出口量。該茶的鮮葉採摘標準分別為一芽和一芽一葉初展。由於鮮葉嫩度高,所以沖泡時水溫宜控制90℃左右,才能充分領略凌雲紅茶的甘、艷、芳,“甘”即香氣馥郁芬芳,“艷”為湯色紅艷剔透,“芳”是滋味甘鮮甜醇。

十三.海南紅茶

海南紅茶曾經香飄全世界,茶產業曾經十分輝煌。海南紅茶生產已有很長的歷史,但大力發展則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1959年根據國家計劃,在海南建立紅茶出口貨源基地,最早建立了通什、白馬嶺、嶺頭3個國營茶場,利用當地野生大葉種和從雲南引進的阿薩姆大葉良種來繁殖。至1965年,海南島共開發新茶園1.5萬畝,年產干茶350噸。到1970年,海南島茶園達1.8萬畝,年產干茶1500噸。1980年,全島擁有茶園4萬畝,年產干茶6000噸。1993年海南省擁有大小茶場(廠)50多個,其中國營農墾種茶農場(廠)就有37個,茶園面積達12萬畝,年產干茶8000多噸,是海南省茶葉生產的鼎盛時期。

20世紀90年代以前,海南以生產紅茶為主。南海茶場生產的C.T.C紅茶,五指山、嶺頭茶場生產的紅碎茶和紅條茶,96%遠銷歐美等50多個國家與地區。1998年,全省茶園面積為7.2萬畝,產量為3000噸,到2000年茶園面積進一步下降到5萬畝,產量不足2500噸。

十四.英德紅茶

2005年8月,廣東省英德市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紅茶之鄉”;2006年12月,英德紅茶又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並發給“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證書。

英德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20世紀末,先後發展現代化新式茶園5500餘公頃,建立大小茶廠58座(其中年產500噸干茶茶廠5座),加工生產大葉紅碎茶(含部分其他茶類)11.573萬噸。英德加工生產的大葉紅碎茶,八成以上由國家外貿出口。

20世紀50年代中期,英德的省屬國營農場首先從雲南省引進“雲大”茶種首批試種成功,經幾年努力,發展新式茶園200餘公頃。1959年,首批紅茶產品問世,奠定英德發展茶葉生產的大好前景。據統計,1963-1967年發展新式茶園2500餘公頃; 1973-1975年種茶800多公頃;1986-1989年發展雙行合理密植茶園2200多公頃。合計發展茶園5500餘公頃。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英德的茶葉年總產量已經超過2500多噸。

十五.越紅工夫

越紅生產開始於1950年。當時,中國茶業公司決定大規模改制紅茶。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50年成立紅茶推廣大隊,1951年在嵊縣、崇仁、南山、三界及新昌遁山改產紅茶。同時,從安徽、江西紅茶生產老區聘請技術人員數百名前來協助工作,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茶業專修科的應屆畢業生近20人參與技術指導。1951年紹興地區的紅茶達到2218.55噸,成為浙江省的主要紅茶產區,由於紹興曾是越國的首都,於是將紹興地區生產的紅茶取名為“越紅”。

據資料顯示,1951年上海口岸出口紅茶6870噸(上海口岸是我國當時唯一的出口口岸),“越紅”的出口量為2600噸,占我國總的紅茶出口量的37.85%。

1955年因紅茶外銷形勢轉好,紹興、諸暨兩縣又改產紅茶。是年,紹興和諸暨兩縣的紅茶產量達到2045噸,占浙江省紅茶產量的60%以上。

1978年紅毛茶收購量高達10549.1噸, 1980年,浙江省的紅茶產量降至5342.95噸,“越紅”開始走向下坡。

十六.九曲紅梅

“九曲紅梅”筒稱“九曲紅”,又稱曲烏龍,產於錢塘江畔、杭州西南郊的周浦。據調查,生產九曲紅梅已有百餘年歷史。生產九曲紅梅的茶園面積和產量佔全省茶葉的份額甚少,但因其品質獨特,為杭州市的十大名茶之一,故被譽為“萬綠叢中一點紅”。

明末清初,杭州所產紅茶頗有名氣。徐珂《可言》中說:“杭茶之大別,以色分之,曰紅,曰綠。析言之,則紅者九:龍井九曲也、龍井紅也、紅壽也、壽眉也、紅袍也、紅梅也、建旗也、紅茶蕊也、君眉也。”其實在徐珂所說的“紅茶九”中有紅茶名、白茶名,也有烏龍茶名。據著名學者庄晚芳先生等著《中國名茶》中一書記載,比較科學地推究,九曲烏龍當起源於武夷山的九曲,為工夫紅茶的一種。太平天國時期,幾經戰亂,當時福建和浙江平陽、紹興、天台等地農民紛紛向浙北遷徙。最先有13戶貧苦農民上杭州市郊大塢山修建草舍,劈山種糧,伐林栽茶,以謀生計。這些南來的農民有制紅茶的經驗,所制紅茶由滬杭一帶的茶行、茶號以好價收購。附近湖埠、社井一帶農民相繼效仿採制紅茶。此後,大塢山一帶茶農對茶葉採摘、製作精益求精,以質取勝,逐步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紅茶外形,風味也有改進。後來,產區擴大,產量大增,名聲也日漸擴展,並把“九井九曲”、“龍井紅”、“紅梅”等多種名稱統一為九曲紅梅。

2009年6月,九曲紅梅紅茶製作技藝被浙江省文化廳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七.江蘇紅茶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江蘇紅茶的生產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即蘇紅條茶、江蘇紅碎茶和蘇紅名茶。20世紀60年代前,蘇紅的鮮葉原料均采自宜興小葉群體種,後來引種安徽櫧葉種,同屬小葉種茶樹;20世紀80年代引進栽植的福鼎大毫、福鼎大白茶系中葉種,為後來創製蘇紅名茶提供原料。

蘇紅條茶

20世紀50年代,國家鼓勵生產紅茶,江蘇被列為“新開闢的紅茶區”,產品要求為條形的紅毛茶,統一定名為蘇紅毛茶,這也是“蘇紅”名稱的由來。1962年起,蘇紅毛茶年產量超過300噸。

從1968年開始,為滿足省內常州、蘇州、丹陽、宜興等市場需求,開始蘇紅毛茶的精製加工,生產條狀形的蘇紅工夫茶,又稱蘇紅條茶。蘇紅工夫茶生產、收購、調撥按省統一標準樣價進行。

蘇紅工夫條茶從1970年代開始,產量穩步增長,1991年產量超過1000噸,1993年達1250噸,1997年為1400噸,佔全省茶葉總產量的12.8%,但從那時起,年產量急劇下降,最小時年產量不足百噸。

蘇紅碎茶

1960年代初,國家鼓勵茶場試產紅碎茶。1962年,江蘇省芙蓉茶場率先試驗,1963年被外貿部、農業部、農機部確定為全國紅碎茶6個生產試點之一,當年試產20多噸,產品直接交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

從1964年到1991年,紅碎茶一直是江蘇的主要茶類,紅碎茶年產量一直佔總產的40%以上,1986年更達到創紀錄的3936噸。至1997年,江蘇省已經完全停產紅碎茶。

蘇紅名茶

1996年宜興縣嶺下茶場為挖掘福鼎大毫茶園的經濟潛力,充分利用大毫茶鮮葉茶多酚含量高達25.7%,酚氨比值高達7.34,比較適制紅茶。選用大毫茶樹的單芽、一芽一葉初展鮮葉,研製蘇紅名茶竹海金茗。

竹海金茗創製成功後,引導各地茶場競相製作各種蘇紅名茶。

竹海金茗的品質風格為條索細緊、色澤烏潤、金毫披露、湯色橙紅明亮、香氣濃郁持久、滋味甘醇濃厚、葉底嫩勻黃亮,頗具特色。

十八.台灣紅茶

台灣紅茶在日據時代,曾經以“日東紅茶”享譽國際;台灣光復後,日月潭紅茶和鶴岡紅茶成為台灣紅茶的馳名品牌。目前,台灣所栽種適制紅茶的樹種有阿薩姆種、大葉種、台茶1號、台茶7號、台茶8號、台茶18號、台茶21號及野生山茶樹等。

上圖紅玉紅茶

1、阿薩姆紅茶

台灣現存的紅茶里,歷史最悠久的是以印度阿薩姆大葉種為基礎培育而成的台茶7號、台茶8號茶種所製成的紅茶,一般通稱為阿薩姆紅茶,目前在南投魚池鄉一帶仍有零星種植。阿薩姆紅茶的茶型為一般較常見的紅茶的切碎型,除了阿薩姆既有的醇厚紮實風味外,還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水果乾香。

2、大葉種紅茶

大葉種紅茶是以台茶7號、8號與18號紅茶混調研製而成。大葉種紅茶含有大量芽葉,氣味濃烈芬芳、甘醇馥郁,獨樹一幟。分OP與BOP兩個等級。

3、紅玉(台茶18號)紅茶

1999年命名為台茶18號,別稱紅玉、涵山紅茶,台灣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以本地野生種台灣山茶與來自緬甸的大葉種紅茶雜交,經過近一甲子選育而成的紅茶新品種,具有奇特且深度的香味,除了天然肉桂香氣外,還有淡淡薄荷香。曾被日本知名茶葉專家山西貞教授讚譽為具有“台灣香”。

4、台茶1號與台茶8號紅茶

台灣省茶業改良場育成的台茶1號、台茶7號、台茶8號茶樹品種,是從很多阿薩姆品種裡面選拔出來的一個品種:因為滋味非常的濃稠,香氣屬於熟果香之一類型,具有與印度阿薩姆紅茶香味類似之濃郁甘醇,擁有特殊肉桂香味。

5、台灣山茶紅茶

台灣山茶紅茶產量非常少,市面上幾乎看不到。這一紅茶來自於埔里當地早年曾種植台灣山茶的碧廬茶莊。山茶紅茶有結球狀與條索兩種茶型,初聞時帶有如玫瑰花般的甜香,入口後則清香爽醇,喉韻甜潤。

6、蜜香紅茶

蜜香紅茶是台灣具有代表性的茶品,頗有東方美人茶優異特色的蜜香紅茶。在每年芒種(端午節前後)時候,一種叫做小綠葉蟬的昆蟲很多,茶樹葉被其叮咬後,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蜜香。蜜香紅茶在製法上和一般紅茶略有不同,較近似於烏龍茶製法;揉揉、完全發酵、殺青後,再經過一道靜置悶熱過程,以強化此茶特有的甜美香氣。茶型則為未經切碎的條索狀;濃郁的熱帶水果、蜂蜜、花香,馥郁甜柔,近擬東方美人茶,卻又洋溢着紅茶所特有的圓潤口感!

小結:

縱觀歷史,橫察地理。中國紅茶發源於閩贛邊境的武夷山應是不爭的事實。是河口鎮的區位優勢和歷史機遇,孕育了中國工夫紅茶鼻祖——河紅。

工夫紅茶文化的傳播,茶商、茶工,功不可沒。這裡僅說三點。

其一,近水樓台,寧紅最早。幕阜山區的江西武寧、修水、湖南平江、湖北崇陽等縣為寧紅茶區。1840年湖北羊樓洞紅茶莊達50多家,年制紅茶10萬箱,達5萬餘擔。

清·同治《平江縣誌》載:‘茶,邑產頗多,有茶稅。道光末紅茶大盛,商民運以出洋,歲不下數十萬金。’平江生產紅茶在1847年以前,其後毗連的長沙、瀏陽等地也仿製紅茶。咸豐4年(1854年),廣東商人取道湘潭到安化設廠(廣庄),採購鮮葉製造紅茶,經濟效益頗好,因而產區逐漸擴大到新化、桃源、漵浦、沅陵等地。(見《中國紅茶經典》P114-115)。瀏陽、長沙、安化、……步宜紅工夫後塵,創湘紅工夫。

其二:清道光年間,有廣東茶商鈞大福帶領江西河紅幫技工到五峰漁洋關傳授紅茶採制技術,設庄收購精製紅茶運往漢口轉廣州出口。清·光緒十一年(1885)《鶴峰縣誌·續修本》載:到鶴峰(容峰土司)採辦紅茶,泰和合、謙慎安兩庄號在五里坪精製,由漁洋關運至漢口,洋人稱之為“高品”。1850年俄商開始在漢口收茶,由漢口開始單獨出口。1842年漢口列為通商口岸,英國設立洋行收購紅茶,宜紅茶轉售到西歐。(見《中國紅茶經典》P127)。諺語:“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紅幫茶師遍中國。”在這裡尋找到了註腳。河紅茶文化在鄂西湘西開花結果的史實,一清二楚。

其三:至於政和工夫,最早就是河紅的邊緣產區。鴉片戰爭後,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更是河紅茶文化一脈相傳。

祁紅工夫、滇紅工夫問世更晚,其茶文化傳播路徑就不用細說了。

建國後,中國工夫紅茶自1950年代末,改軋制分級紅茶、分級紅茶、紅碎茶。除安徽祁紅外,南方生產紅茶的省,都是統一的發展思路。

中國紅茶經過400年的發展,走向衰落。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一是改革開放以來,茶葉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到無足輕重的狀況,國家也已不缺外匯了。紅茶出口持續虧損,沒有“免費的午餐” ,企業難以維繼。

二是資源條件限制,產品缺乏競爭力。與國際茶葉市場上暢銷的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等國的紅碎茶相比,中國紅茶,質次價低,一旦產能過剩,中國紅茶首當其衝。

三是傳統的茶葉消費文化的影響。自古至今,中國人以消費綠茶為主,中國是“綠茶王國” 。而紅茶生產、消費的歷史僅400年,且主要是出口貿易。在中國,紅茶消費尚未普及。

中國紅茶生產發展史就是中國紅茶對外貿易市。紅茶內銷市場是一片廣闊的處女地,有相當的發展空間。生產精品紅茶(名茶)是目前紅茶產品開發的共識。福建、浙江、江蘇、安徽、台灣等省精品紅茶尚有發展空間。信陽紅、遵義紅、婺源紅、……近年又橫空出世。但是,紅茶內銷市場的未來,受消費文化的制約,文化即生活,生活習俗的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難以預測。

————————————

溫馨提示

○茶百科:茶類第一自媒體。專業茶知識分享平台。你的私人選茶顧問。

訂閱茶百科公眾號: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中華茶人圈:匯聚中華各行業愛茶人!關注茶百科團隊人員微信號 376309358 隨時溝通交流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分類: 精選中國茶微信,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