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英銀:安溪鐵觀音舊事

鐵觀音在安溪深植兩百多年,造就了安溪近年的跨步繁榮。九六年以前,安溪還是福建最大的貧困縣之一,現在成為全國百強縣。在這背後,鐵觀音的製作也在改變,由傳統重視搖青的“熟韻型”,翻轉為輕發酵空調低溫“清香型”。此種茶,當地有人稱它為改革茶或市場路線茶,台灣稱他為“綠觀音”

歷史上台灣凍頂烏龍與鐵觀音的根源,早年都源自大陸,不僅茶種是從福建移來,工藝也傳承安溪的製法。焙火茶可以說是烏龍茶的靈魂,但反觀現在安溪,與傳統漸行漸遠,轉以輕發酵和重萎凋的製作方法為主,制好的茶全部靠冰箱來保持它的香度與品質,走到安溪傳統茶區很難再見到有茶農焙火了。

鐵觀音又名紅心觀音、紅樣觀音。主要分布在福建烏龍茶區,以安溪最多,約有二十萬畝,在廣東、台灣均有引種。其傳統輕曬重搖的工藝是保持其茶條捲曲、肥壯團結、重實均整、色澤沙綠油潤、紅邊鮮艷、湯色金黃、清澈明亮、香氣馥郁攜永、滋味醇厚甘之,七泡有餘香的獨特品質的重要條件。

92年就有台灣人到安溪做“龍珠”,直接炒青而不進行發酵,並以台灣帶進揉捻機緊揉,後來有台灣人到安溪種茶、制茶銷回台灣。96年安溪就採用輕發酵工藝制出烏龍圓緊、鮮香甘甜的鐵觀音茶,99年後在輕做青基礎上,採用空調低溫做青,形成了一套完整工藝,01年時,輕發酵鐵觀音已席捲整個安溪。

編輯整理:《老茶文摘》

分類: 精選中國茶微信,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