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目杯”說法

2014-05-24 境芳茗茶 境芳茗茶

相傳宋元時期浙江天目山佛寺林立,日本禪僧多至天目山留學求法,回國時常帶回天目山寺院中所用的建窯黑釉盞,因此這類茶盞就被稱為 “天目” 。

這是“天目”來由的最為廣泛和普遍的說法。但“天目”之說,至今在陶瓷界和日本茶道界仍存在着令人莫衷一是的看法。儘管中日兩國陶瓷考古界卻存在一種共識:“天目”,這一名稱來源於日本。

日本僧人

日本茶道界廣為人知的史料,如《禪林小歌》(1394~1428年)、《君台觀左右賬記》(16世紀初)、《山上宗二記》(1588年)等,有關“天目”的匯總信息:“天目”作為飲器的名稱至少在14世紀就出現於文獻中。它以山名來命名,當時建盞類茶碗與 “天目” 是分開記錄的,“天目”的價格比較低廉。

例如,品評足利將軍家藏唐物的《君台觀左右賬記》中,所載的茶碗排名是:曜變建盞(值萬匹絹)、油滴建盞(值五千匹絹)、兔毫建盞(值三千匹絹)、鼈(鱉)盞(值千匹)、烏盞(即黑釉,價廉)、能(或鮐、態)皮盞(廉價)、天目(不是將軍家的御用之物,談不上價格,即便宜得說不上價格)。

《君台觀左右賬記》

在16世紀初期,“天目”的上品被稱為“灰被天目”,而建盞類茶碗有許多等級,建盞也不包含在 “天目” 之中,與“天目”同屬於 “土之物”的範疇, 其價格遠遠高於“天目”。

灰被天目

16世紀以後,有關“天目”的記載在日本文獻中不勝枚舉,名稱情況相當複雜。其中熟悉的名稱有“天目”、“曜變天目”、“白天目”、“珠(朱)光天目”、“黃天目”、“瀨戶天目”、“油滴天目”、“玳皮盞天目”、“菊花天目”、“鷲天目”,也有不為人了解的其他“天目”,甚至有來自朝鮮半島的“高麗白天目”。

黃天目

 

日本燒造的“瀨戶天目”

可見,16世紀以後,在茶道界“天目”已作為一種固定式樣的茶盞總稱而被使用着。可能只要是此類缽形的茶碗或類似這種形狀的茶碗,不分產地(即進口貨或者國產貨),不分釉色,甚至可以忽略除器形以外的其他裝飾特徵而將這種形狀的茶碗直接冠以“天目”的名稱。另外,可以肯定的是,在16世紀初,建盞與天目是茶盞中等級不同的兩個種類,建盞的價值及地位窯遠高於天目茶碗。

但是,建盞究竟何時與“天目”划上等號?何時開始“天目”的概念中包含了建盞?

吉州窯玳皮盞

吉州窯木葉天目

儘管在16世紀末,建盞與“天目”分開稱呼的情況依然存在,但是,由於“侘茶”的盛行,日本茶道界的審美觀發生了轉變。建盞從茶盞中的高級品一落而成為廉價物,同時,“天目”的外延也進一步擴展開了。

至19世紀以後,在日本茶道界,“天目”已演變為包括中國建窯系列、吉州窯系列茶碗以及所有與那種束口、深腹、高圈足茶碗形狀相同或接近的各類唐物茶碗或和物茶碗的總稱。

日本茶道

將“天目”等同於黑瓷的說法究竟始於何人,由於資料的缺乏一時無法確定,但明確將黑瓷與天目划上等號的推波助瀾者非小山富士夫莫屬。1974年,日本平凡社發行了全48卷的《陶瓷大系》,小山富士夫在文中起首就寫道:“施黑色釉藥的陶瓷器,在日本被俗稱為天目。青瓷和天目,它們所反映的幽玄的精神特質是東洋陶瓷所特有的。”

於是,“天目”成為黑瓷的代名詞,並迅速普及。這一說法,隨着《陶瓷大系》的傳播,在中國學術界也廣為盛行。但是這一說法,日本茶道界並不完全認同。1979年,奧田直榮在《天目》一文中基於日本茶道界的立場提出,“天目”等同於黑釉是“不懂常識”。

日本茶道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