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椽:從荼到茶,六大茶類的起源研究

一、從荼到茶

荼字首見於《六經》,西周初期著作《詩經》的《豳風七月篇》說:“采荼薪樗,食我農夫”,初次表示茶的含義。《爾雅》說:“檟,苦荼也”;《廣雅》說:“荊巴間炙粳苦荼之葉,加入菽、姜、橘子等為茗而飲之。”茶的含義明確了。

《神農本草》說:“神農嘗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釋),得荼而解之”。茶的含義和用途完全明白了。神農是仰韶文化時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約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是部落首領,教民種植,為群眾造福,群眾稱為“天神”。

《神農本草》是戰國時代雜家的著作,西漢增補為《神農本經》,東漢再增廣為《神農本草》。這三本藥物書是三個朝代的著作,作者都是著名醫藥家。歷代《本草》中的荼字就是指茶。

《爾雅》說:“ 檟,苦荼”。西晉郭璞《爾雅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爾雅》、《經典釋文》以《釋詁》一篇為周公所作,其它或說是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東漢鄭玄說是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言;後人說是始於周公,成於孔子,增益於漢儒。

東漢鄭玄、宋邢咼《爾雅疏》、清郝懿行《爾雅註疏》、邵晉涵《爾雅正義》都沒有與郭璞《爾雅注》的相反注釋,可見郭璞注釋是正確的,朱熹、李炳英的注釋是錯誤的。

孟軻宗孔子之學,共稱為孔孟之道。《孟子 告子章句上》:“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孟子生於以荼為治病良藥的戰國,當然知道是貴重藥物之一,孟軻所說“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中的檟應該是指《爾雅》的 “檟,苦荼也”。

這樣詳盡地佔有資料,並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那麼就可以推斷我國茶葉生產的歷史最少也有4000多年了。

茶字多名,古人所見不同,命名也不同,混亂不一。到了唐朝陸羽(公元733-804年)從《詩經》、《神農本草》歷代《本草》的荼(荼字從“禾”,代表草本植物),從《桐君錄》、《晏子春秋》的茗字,從《爾雅》的檟字,從《方言》的蔎字,從《凡將篇》的荈字,概括茶為五名。

唐初發明蒸青團茶,飲茶很普遍,廣大群眾,對茶的認識顯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代表草本植物)改為“木”,從荼字去掉一划而為茶字。

茶字首見於蘇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詒永徽中 (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編,顯慶中(公元656至661年)蘇恭、長孫無忌等22人重加詳註。自後不再寫荼字,而都是寫茶字。

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適年間,所有寫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寫為荼。如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聖善寺沙門某寫靈運禪師碑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寫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吳通微寫楚金禪師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寫荼字。至文宗李昂(公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 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時所立的唐碑上,荼字都變為茶字。如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寫來峰慧禪師及令狐楚撰文、鄭綱寫的百岩太師懷暉碑的茶毗,都是改變的顯著明證。改荼為茶的原因,則與陸羽《茶經》、盧仝《茶歌》的影響有關。中唐以後,所有茶字意義的荼字都變為茶字。同時廢用所有的別名、代名,統一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二、茶字演生

古時的茶字很籠統,包括一切。近代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地根據實踐和事物的發展,劃分為茶樹、茶鮮葉和茶葉的區別。

茶樹是生物,人人都知道的。時時刻刻不斷地呼吸作用和新陳代謝;鮮葉是從茶樹採下來制茶而離開茶樹,是停止呼吸作用,時時刻刻不斷地氧化作用。呼吸作用和氧化作用,同是吸氧吐碳,兩者現象錯覺相似,其實本質有很大殊異,一生一死。

茶葉概念是指制好的成品而可飲用的,包括六大茶類數百個花色,各種制茶法,無數不同的外形內質,不能與茶樹劃等號。自從1940年復旦大學設立茶業專業的教學計劃,都設有茶樹栽培學、茶葉製造學和茶葉化學的專業課。國內外都用很新的物理化學方法,分析茶葉本質,在雜誌上發表無數的新資料。

茶葉、茶業、茶學各有涵義不同,要研究分別性質運用。

三、從茶到六大茶類

從茶字到六大茶類,歷史悠久,可分為三個時期。最早是:茶鮮葉先到干葉再後而到蒸青團茶;其次從蒸青團茶到炒青綠茶;最後從炒青綠茶到六大茶類。

1、茶鮮葉到干葉時期:

這個時期很長,有史可查。周朝茶為祭品,以供喪事之用。茶樹生長有季節性不可能隨采隨祭,必須晴天晒乾或雨天陰乾收藏,以便隨時取用。但與活人無關就無人研究其本質。到了春秋,荼鮮葉為食用。,“炙三弋五卵茗菜,喝用”為菜湯;西晉郭璞《爾雅注》說:“冬生葉,可煮乍羹飲。”又說:“早採為荼,晚採為茗,一名茹,蜀人名之苦菜。”古時茶亦稱苦菜。

到了戰國擴大為藥用,就需要晒乾或陰乾,如中草藥。由於光熱的作用,品質起了很大變化,晒乾比陰乾本質變化大。田藝蘅於公元1554年寫的《煮泉小品》說:“芽茶以火作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陰乾如現時制白茶,品質特有風味,與其它茶類不同。可以說是制茶起源時期。

到了魏朝(公元220至264年)才製造餅茶烘乾,飲用時碾碎沖泡。通過製造餅茶的實踐,認識餅茶青草氣味很濃。由物質變精神,經過產生了去掉青草氣味的認識,再實踐,發明蒸青製法,把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茶味有了改進。

由製造餅茶去掉青氣的實踐,又產生了茶汁苦澀味的認識,再通過實踐,鮮葉先洗滌而後蒸青。蒸後壓榨除去茶汁,然後制餅,降低苦澀味。

2、蒸青團茶到炒青散茶時期:

這個時期也分為兩階段。從公元961年至1368年,蒸青團茶到炒青散茶。這個階段自宋至元約三百多年。先是蒸青團茶改為蒸青散茶,後由蒸青散茶改進為炒青散茶。通過製造蒸青團茶的實踐,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認識,再實踐改革。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蒸青團茶改為散茶,保持茶的香味。當時著名散茶,有顧渚紫筍、毗陵陽羨、紹興日鑄、興隆雙井,等等。蒸青團茶的製法至此而終結。

經過無數循環往複的實踐和認識,到十二世紀末葉,由蒸青散茶改進為炒青散茶,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改掉蒸青香氣不高,滋味不濃的大缺點。

3、炒青到六大茶類時期:

公元1368至1700年前後,自明朝到清朝。這個階段,雖然也只有三百多年,但發展很快。自炒青綠茶發展到六大茶類,無所不有。由於炒制烘青綠茶的實踐,要求高香的品質,認識到烘乾香氣不如炒干。通過炒乾的實踐,發明了炒綠茶的製法。

通過實踐,認識是無數往複的循環,制茶技術逐步變革,新的發明創造也隨之不斷推陳出新。制茶花色就越來越多。如松蘿、珠茶、龍井、瓜片、毛峰等等名茶先後出現,都屑於炒青綠茶,各有特點,豐富多彩。由此推進又發明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等五大茶類。

從量變到質變,由簡單到複雜的認識,按照製法系統性和品質系統性,排列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等次序,分別敘述起源。其起源歷史則錯綜複雜交叉,不能分先後。

四、六大茶類的起源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我國最先發明綠茶製法。勞動人民通過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體會,逐步加深認識,提高了制茶技術,製法和品質都有提高。炒青香味比蒸青好;炒青製法比蒸青容易掌握;炒青比蒸青省工,價廉物美,深受大眾歡迎。因此,炒青技術大發展並取代蒸青。

明朝研究綠茶製法者越來越多,有很多新的發明。如由烘青到曬青和炒青,是有目的要求發展綠茶以外的茶類。通過炒制綠茶的實踐而認識發展到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等等製法。

1、炒青綠茶起源:

十二世紀末,發明炒青殺青製法,明朝很多茶書有具體記述。如顧元慶在公元1541年寫的《茶譜》、許次紓在公元1591年寫的《茶疏》,不僅詳述了炒青製法,而且說明提高香氣的技術措施。

聞龍在公元1630年寫的《茶箋》說:茶初摘時,須揀除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現時大多數特級綠茶的炒制都是效法於此。

《茶箋》又說:“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色黃.香味俱減。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出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干入焙。蓋揉則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現時炒青製法都以此為規範。殺青抖炒,散去水氣,殺青後攤放,散失熱水蒸汽,就是扇的轉變。通過揉捻,香味容易泡出來。揉捻後炭火炒干或烘乾,炒干者為炒青,烘乾者為烘青。先炒後烘或先烘後炒的為半烘炒綠茶,種類很多。

2、黃茶起源:

黃茶有兩類型:一是,茶樹品種的芽葉自然發黃,叫黃茶。唐朝盛產“壽州黃芽”是自然發黃的茶芽,蒸製為團茶,不象現時霍山大化坪出產自然發黃的黃芽。如從品種說起,遠在七世紀就有了。二是,炒制過程中悶黃;從炒青綠茶演變而來的說起,則在公元1570年前後,由於炒青綠茶的實踐,發覺殺青後或揉捻後,不及時乾燥或於燥程度不足,葉質變黃,產生新的認識,再去實踐,就創造了黃茶。如黃芽是殺青後悶黃的;黃湯是揉捻後悶堆二三小時;黃大茶是初干後堆放20多天變黃的。

許次紓的《茶疏》說:“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南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縣名,其實產霍山之大蜀山也。顧此山中不善製造,就食鐺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這是批評制茶技術不好,綠茶變成黃茶,因此,發現黃茶的製法。現時霍山黃大茶製法,正是如此。

黃大茶的製法是在十六世紀前,從綠茶發展而來的。如《明 ·會典》說:“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毋分黑黃,一例蒸曬,每篦重不過七斤。”這是四川曬青綠茶做色蒸壓為邊茶。做色重的變褐黑色,輕的變黃茶。

3、黑茶起源:

黑茶有兩個類型;一是起源於十一世紀前後。四川綠茶運銷西北,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必須壓縮體積,蒸製為邊銷團塊茶,便於長期遠運。因此,邊銷茶品質更加醇厚,邊區人民更加喜愛飲用邊銷茶,使邊銷茶成為西北邊區唯一重要商品,等於一日不可少的糧食。

四川綠毛茶要加工為蒸壓團塊茶的半成品,要經過20多天的濕堆才能變黑。通過這樣實踐,有了變色的認識,就採取新的技術措施,發明為黑毛茶的製法。二是如湖南安化黑毛茶揉捻後渥堆20多小時,使葉色變成褐綠帶黑,而後烘乾為黑毛茶,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以後的。

渥堆作用與四川綠毛茶堆積凹多天做色工序相似,變色過程大大縮短、技術有很大革新。這種黑毛茶經過各種蒸壓技術措施,造成各種各樣的黑磚茶。如安化的黑磚茶、茯磚茶、花持 (現改為花磚茶);散裝黑茶有天尖、貢尖(現改為湘尖1號、2 號)。

歷史上記載的黑茶,十六世紀以前,是指四川由綠毛茶經過做色工序變為的黑茶成品,遠在宋神宗趙頊熙寧(公元1068至 1077年)年間就有。十六世紀以後,是指安化的黑毛茶加工後的各種黑茶。

綠色變黑色四川稱做色,湖南稱握堆,湖北青磚茶稱漚堆雲南稱轉色,名稱雖不同,其實則一,都濕堆或半干長久堆積之故也。

4、白茶起源:

古時的白茶是蒸壓團茶屑綠茶類。現代的白茶是散裝的,自成一類。宋子安於公元1064年前後寫的《東溪試茶錄》,是指茶樹品種芽葉都是白色,叫白葉茶,現涇縣春茶期間,主要產茶山區,如汀溪、愛民、南客、太元、潘村鄉等地均已陸續發現有白茶樹。

熊蕃於公元1121年至1125年寫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說:“至大觀初(公元1107年),今上(指宋徽宗趙佶)親制《茶論》二十篇,以白茶者,與常茶不同,偶然出,非人力所致,於是白茶遂為第一。”

福建福鼎的白毫銀針,起源於公元1796年。白牡丹是繼白毫銀針之後,最早創製於建陽水吉,後傳人政和、福鼎。公元 1922年,政和開始創製白牡丹。

5、青茶起源:

據福建安溪縣人民政府查檔案資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楨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間勞動人民發明的。太平天國時期閩南近海居民,紛紛逃難,安溪居民有的內遷到沙縣集居;有的過海入台灣省。青茶製法就隨之傳人沙縣和台灣,沙縣和台灣很早就出產青茶。

有的從沙縣往北前進就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開發茶業。武夷山種茶制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台灣開始種茶制茶者也是安溪人。從此證明青茶發源於安漠是無可懷疑的。

武夷山土地少不能容納很多移民為生,有一部分遊民流人江西上饒附近各地農村,到茶季時來武夷山為採茶制茶僱工,茶季結束即回江西,至今亦仍如是。

清朝文宗奕訂咸豐(公元1855年前後)年間,當時福建紅茶生產過剩,品質下降,銷路不暢,茶價下跌,影響廣大人民生活,促使茶業勞動者在制茶實踐過程中加深認識,改進制茶技術措施,提高品質。武夷岩茶就於茶業危機時,在安溪青茶的基礎上大力改進技術,提高技術而興起的,揚名國內外。製法和品質都勝過其它茶類。是時,台灣省台北包種,政和白毫蓮心的青茶相繼出世,以擴大銷路。(另一說:青茶起源於武夷山僧人)

青茶製法是在綠、紅茶之間。由於黑茶的實踐。啟示了黑茶品質在綠、紅茶之間,先是綠茶製法,後是紅茶製法,就認識了先紅後綠的製法,可以創新茶類,認識再實踐,就發明了青茶製法。青茶具有紅、綠茶的優點,既有紅茶的色香優美,又有綠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無綠茶苦味和紅茶澀味的缺點。在制綠茶、黑茶、紅茶的基礎上,無數的實踐與認識往複循環,才發明青茶製法。六大茶類的技術措施,以青茶為最精巧。品質也以青茶為最好。

6、紅茶起源:

紅茶製法是在綠茶的曬青做色和黑茶及白茶《芽茶》的基礎上發展的。先是小種紅茶起源於16世紀,亦稱正山小種;正山是指福建與江西交界的桐木關生產的小種。從小種紅茶流傳到閩東各縣簡化製法的工夫紅茶,則起源於公元1650年前後。小種紅茶是鮮葉,加工複雜,毛茶加工簡單;工夫紅茶剛相反,簡化鮮葉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紅茶。

工夫紅茶是從白茶曬制的實踐,而認識到制紅茶的日光萎凋;由綠茶揉捻後來不及乾燥變紅的實踐;由黑茶渥堆變褐黑的實踐,而認識到制紅茶渥紅的技術措施,開始發明小種紅茶製法。

桐木關屬星村鎮,亦稱星村小種。星村小種是最早遠銷國外的名茶,產地在武夷山範圍內,稱武夷茶。1762年植物分類學家林奈的《植物種類》就誤以武夷茶代表紅茶種。由綠茶而黃茶而黑茶而青茶到紅茶,由量到質變。內質的變化,按照這個順序,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製法與品質,一個靠近一個。綠茶、黃茶、黑茶都從殺青開始,黃茶、黑茶品質靠近綠茶;白茶、青茶、紅茶都從萎凋開始,製法和品質雖各有不同,但是有系統聯繫。六大茶類的製法與品質都有發展,演變無數花色,各有特點,而相互聯繫,制茶分類就以這方面為根據。

————————————

溫馨提示

○茶百科:茶類第一自媒體。專業茶知識分享平台。你的私人選茶顧問。

訂閱茶百科公眾號: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中華茶人圈:匯聚中華各行業愛茶人!關注茶百科團隊人員微信號 376309358 隨時溝通交流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分類: 精選中國茶微信,標籤: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