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盏这么多,如何鉴定建窑建盏?

建窑遗址

建盏是黑釉瓷器里的典型代表。我国很早就开始烧黑釉瓷,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黑釉瓷和青瓷的历史一样悠久,都以铁作为着色剂。在已经发现的宋代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有黑瓷,其中产量特别大的是一种黑釉盏。这种情形在宋代以前是少见的。我们现在知道,这些黑釉盏都是为点茶而准备的。

建窑遗址

蔡襄在建阳当过茶官,他在《茶录》里就说斗茶用建阳的兔毫盏最好了,其他地方生产的茶盏,不是太薄就是太紫,都比不上建阳的。蔡襄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建阳以外的其他窑口也生产黑釉茶盏。

 

宋 磨口兔毫盏

建窑建盏在宋代名气很大,而且像建盏这样的黑釉盏在宋朝需求旺盛,这使得当时的其他窑口争相仿制建盏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建阳周边地区,如闽北、福州、闽南等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黑釉瓷窑群和产地。比较有名的窑口有:武夷山遇林亭窑、南平茶洋窑、福清东张窑、建瓯小松窑、闽侯南屿窑等。从全国范围来看,烧制优质的黑釉盏的还有江西的吉州窑、陕西耀州窑、河北磁州窑、山西介休窑。

宋 挂釉珠兔毫盏

 

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其他窑口生产的黑釉盏跟建窑建盏到底有什么不同?是不是非建窑生产的黑釉盏就不好呢?不可否认的是,建阳水吉地区特有的高铁量的胎土和铀矿使得用其所烧的建盏明显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建盏,而且建窑负责生产皇家特供的建盏,因此工艺水平更高,做工更精致。

我们把建窑建盏和其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窑口进行对比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胎土方面,后者的胎土的含铁量都不如建窑建盏的胎土,大多数算不上「铁胎」;在釉层方面,后者的釉层大多比较薄,很少有像建窑建盏那样釉层肥厚,甚至挂釉珠的;在器型方面,虽然从外形上来看大致相同,但局部都有各窑口的标志性特征;在釉色方面,建窑烧制兔毫、油滴等经典釉色的工艺更成熟、精品比例更大。其他窑口烧制的黑釉盏也有好的釉色,但是极其少见,而且以杂色居多。

宋 挂釉珠兔毫盏

在与福建的黑釉盏窑口进行对比的时候,我们主要从武夷山遇林亭窑、南平茶洋窑、福清东张窑所产的建盏入手。

 

福清窑,也称东张窑。(腹部内收,丰富多彩)

从烧造规模、烧造风格和海外贸易几个方面上看,福清窑都是建窑系窑口中,值得一说的。福清窑位于闽江下游,距离出海口极近,是福建东南沿海最大的一处黑釉瓷烧造窑厂,生产规模与建窑接近。福清窑的黑釉盏曾通过海运大量销往日本,有研究证实该窑为日本文献所载「幅州盏(即福州盏)」主要原产地。

福清窑是生产、出口黑釉盏的主力军,其生产规模很大,但良莠不齐。我们看一些普通的福清窑建盏的时候,可以想像到当时生产窑工的心理。比如说施釉不多,往往不及底。这是为何?难道是因为釉水值钱吗?显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生产的时候一味地图简单,求快。

建盏的施釉方法是考验窑工水平的,据《天工开物》里的记载,做盏人需要用手指抠持建盏素胚的足部去蘸釉,蘸少了不容易出好的釉色,蘸多了则在烧的时候容易粘在匣钵里,必须要做到分毫不差。而很多福清窑建盏的圈足高低不齐,往往抠持不住,所以窑工在蘸釉的时候需要握住素胚的底部去蘸。如果用这样的手法蘸釉,速度会明显变快,但是盏的腹底根本就蘸不到。从很多福清窑建盏可以看出,福清窑口在面对大量的外贸订单时,注重的是工作效率,却没有精益求精。

福清窑(东张窑)

建窑所产黑釉盏的流行款式,东张窑都有仿造。虽然东张窑的仿建盏品种尚属齐全,不过品质上还是不及建窑。

下面,我们以束口盏为例,来看看建阳建盏与东张窑建盏二者区别。

1、造型

一般来说,建盏的造型规整,器型线条婉约而流畅,修足干净利落,圈足内部浅挖平整,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而东张窑黑釉盏的转角处有明显的旋坯痕,一些产品的外盏腹下甚至还有「跳刀痕」,显得生硬而粗糙。但是,东张窑建盏也有自己的特色,即腹部曲线内收明显,有人称其为「捺腰式束口」,类似「喇叭花型」。

福清窑(东张窑)

2、胎质

东张窑的胎质最明显的特征是胎色较浅,以灰黄、灰红居多,也有较深的灰黑色。建阳建盏的胎土里虽然含有一些细小的砂粒,但丝毫不会影响其质地的均匀。而东张窑的坯泥中含有的细小砂粒多数淘洗不清,用肉眼就能看见粗细不等的异色颗粒,还有气孔和砂眼。其胎质较为粗糙疏松,常见残缺,而且密度小,重量轻。如果把建阳建盏的胎比作桃酥饼,那东张窑建盏的胎就好比花生酥糖。

3、足根

东张窑的圈足部分有的足根高度不齐,有的挖足时没有旋够一周,明显没有经过细致地修整,不符合精益求精的标准。

4、施釉状况

建阳建盏釉层厚,釉色绀黑,施釉普遍达到釉线,聚釉现象很常见,甚至还能经常见到釉滴珠的现象。而东张窑建盏釉薄,厚釉与聚釉、流釉现象非常少见,露胎边沿或露出褐色的现象时有发生。

东张窑建盏大多施釉较少,而且不齐,黑釉部分也常常因为黑色不够浓厚而呈紫色,所以常呈现出似厚薄二层釉的特征。

福清窑(东张窑)

5、釉色

虽然东张窑建盏仿制的兔毫和建窑的普品兔毫极其相似,但是其毫纹大多不如建阳建盏清晰挺拔呈色丰富多彩、变化多端。不过,东张窑建盏同样也有精品兔毫和鹧鸪斑。

 

茶洋窑(浅腹平肩 灰背天目)

在日本传世的黑釉瓷器中,有一类被称为「灰被天目」的茶碗就是茶洋窑的典型作品。茶洋窑也是在建窑的影响之下开始大量烧制黑釉瓷的。

茶洋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东南约25 公里的葫芦山村的茶洋,故名茶洋窑,也叫南平窑。从地理位置上看,茶洋窑位于闽北进入闽江通向海路的必经之路。便利的水运条件为茶洋窑的创烧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茶洋窑的烧瓷具有规模大、延续时间较长、产品种类多的特点,主要产品有黑釉、青釉和青白瓷,也有白地黑花和绿釉等品种。其中,黑釉系的茶盏主要是仿造建窑的束口盏和敛口盏,烧制年代多为南宋至元代。

茶洋窑茶盏

1、造型

茶洋窑黑釉盏的造型在仿造建盏的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茶洋窑窑址中出土了很多浅腹的敛口盏,形体偏矮,个性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茶洋窑束口盏束口部分的曲折不太明显,斜腹,盏心稍下凹。其腹部弧度与建窑束口盏不太一样。

2、胎质

茶洋窑黑釉盏胎体多呈灰白或灰色,胎骨细腻紧密,也有部分灰胎和灰黑胎。从总体上看,除建窑以外的其他窑口的建盏含铁量都比较低。

3、底足

茶洋窑黑釉盏圈足矮,相对规整,大部分产品为浅圈足,接近实心足底。大多数茶洋窑的中型束口盏的盏腹外壁的底部,会被切削成齐直台面,与圈足呈直角相连,俗称「平肩」。平肩是茶洋窑黑釉茶盏的重要特征。

茶洋窑黑釉盏的釉层较薄,施釉相对不齐,部分产品有聚釉现象。一般来说,除建窑以外的其他窑口生产的黑釉盏釉面较薄,挂泪现象非常少见。

此外,一些茶洋窑黑釉盏的口沿处有一圈浅淡的灰白釉,日本称这类茶碗为「白覆轮」。茶洋窑中的「白覆轮」一般圈足较规整,胎色较白。

茶洋窑黑釉盏的釉色有乌黑、黑褐、酱色等,部分有兔毫,但是茶洋窑的兔毫通常较细,大部分兔毫不均匀,近似铁锈斑,且底色多偏紫。

 

遇林亭窑(兔毫不够 描金来凑)

在日本传世的黑釉中,有一种盏被称为「黑釉金彩天目」,多年来一直产地不明。在遇林亭窑未发掘之前,这类盏内有描金、描银的图文的黑釉盏一般被认为是建窑所产。

遇林亭茶盏

遇林亭窑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北约5公里的遇林亭。「遇林亭」这个名字看起来有些奇怪,有关遇林亭窑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北宋末年,中原百姓因战乱而南逃。有一天,北方某大名窑的师傅逃到武夷山星村镇的时候,遇上了大雨,就在路边的一个风雨亭歇息。在风雨亭里,这个烧窑师傅偶遇了两位林姓同宗,一位是建州水吉的制陶师傅,另一位是风雨亭周边山场的所有者。三个人商量着要在这里造窑烧盏,聊得十分投机,最后果真合伙营造窑场,而且窑场越做越大。为了纪念这次偶遇,就将避雨的风雨亭命名为「遇林亭」,窑场也就成了「遇林亭窑」,久而久之,遇林亭就成了当地的地名。

遇林亭窑址

我们先不去考究这个传说是不是真实的。至少这个传说确实却能够解释遇林亭黑釉盏的一些特征。遇林亭窑生产的黑釉盏以束口为主,整体器型与建窑束口盏接近。底足的修刀风格比较统一,与建窑建盏的风格相近。从这两点可以看出,遇林亭窑受建窑建盏的影响很大,很多手法甚至如出一辙。在遇林亭窑的传说中,遇林亭的创始人之一是来自水吉的烧窑师傅,他把建窑的工艺带到遇林亭,这看来也是合理的。那么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此地胎土的铁含量较少等原因,而未能烧出好的兔毫,大部分烧成酱黑或者紫黑色。既然烧不出来兔毫,遇林亭的师傅就用了以前北方窑口的工艺,把兔毫画上去,并且还画了花鸟、武夷风光,为自己的窑场增色。以上这些,是根据传说的信息和遇林亭窑黑釉盏的特征做的推论,仅供参考。

遇林亭窑黑釉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型

器型以束口为主,整体略矮,盏腹弧度也与建盏稍有不同。口径范围10~12厘米,高4.8~6.3厘米,足径3.9~4.2厘米。此外还有撇口、敛口、钵形碗等器型。

胎土以浅灰和灰白色居多,少数青灰色,颗粒稍粗但很均匀。胎体含铁量明显比建盏低,也较建盏更加轻薄。

3、底足

多数盏底露胎部分显得很粗犷,但修刀风格非常一致,一般在下半部分与圈足根部之间,多为斜削或近平切。圈足大多低矮,底面斜平,外高内低,斜削挖足,足心浅而平。

4、施釉状况

釉层比建盏薄,一般会露出止釉线,这一点非常重要。

釉色以纯黑色、蓝黑色为主,也见少部分酱黑色、紫黑色、酱黄色,口沿因釉向下流动变薄而呈褐色,有的器物釉面会有细短兔毫纹或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在黑釉上描画金银彩绘图案的茶盏堪称遇林亭窑的代表产品,也是宋代黑釉盏中除了建窑铁系析晶釉盏之外的珍品。

 

吉州窑(玳瑁木叶 无足满釉)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又称永和窑,创烧于唐,宋元时得到了较大发展。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黑釉釉瓷生产中心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吉州窑

在借鉴定窑』、磁州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窑艺术的基础上,吉州窑别具匠心,创造出了「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产品,世间罕有、独一无二。吉州窑茶盏在宋代大量出口海外,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里和收藏家手中都可见吉州窑的名贵产品。

纵观全国,从烧黑釉盏的窑口来看,最善于装饰黑釉盏的非江西吉州窑的工匠莫属,木叶盏就是吉州窑最典型的作品。吉州窑的木叶盏是将天然树叶用水浸泡腐烂,留下叶茎和叶脉,在上面施上一层极薄的黄釉,贴在已施过黑釉的盏内,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所得。宋代的木叶盏内的叶脉非常清晰,叶片自然灵动。我们会禁不住佩服古人的想像力,他们竟然用天然的树叶来装饰黑盏。吉州窑的窑工们还把剪纸花样移植到黑釉茶盏上,他们将剪纸贴在已经上过含铁量较高的底釉器上,再施上一层含铁量低的石灰钙型竹灰釉,然后剔除剪纸入窑焙烧,盏内就是若隐若现地现实出剪纸的图案。

吉州窑茶盏

除了用剪纸和木叶来装饰茶盏外,吉州窑的黑釉盏本身也可以烧出不同的釉色,其中有一种非常特别的釉色,以黑、黄等色交织混合在一起而成,像一种海龟甲壳的色调,在宋代称玳瑁盏,在日本则被成为「玳皮天目」。这种玳瑁纹就跟有机宝石玳瑁一样,鲜明润泽。吉州窑也能烧出兔毫,而且还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工艺,即先施上一层富铁的褐色底釉,再施黑釉。在吉州窑的黑釉盏中,有兔毫的茶盏都施上了褐色底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吉州窑黑釉盏的特征:

1、造型

吉州窑的黑釉盏基本形制是大口小足,口唇较薄,略微向外卷。口沿下端内收,颈部有一道凹棱。壁斜,下内收,形似漏斗或斗笠,呈栗壳色。盏口有敞口和敛口之分,形体有大、小之别,小者一般口径为10—12厘米,大者口径为14—16厘米。茶盏造型挺拔,内敛秀丽,上大下小,重心不稳,实用性明显不足,是专门为斗茶而设计的。

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团花纹茶盏

2、胎质

胎质中含有大量的砂粒,因此胎质粗松而吸水力强,看起来像陶,敲击时却有金属声,这成为其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胎泥含砂量高,所以修胎时常发生阻刀、跳刀的现象,器底及圈足内有明显的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的波浪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不太容易发现,但仍能在胎表触摸到竖条形的起伏。如果侧视的角度恰当,用肉眼就可以看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3、底足

唐末五代,碗、盘、壶的底足大多为玉壁足饼底、矮圈足,到了北宋前期则变成了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双演变为矮圈足。到南宋早期,底足已经发展成了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外观与圈足相似。

4、施釉状况

除木叶纹和剪纸贴花等工艺精致的瓷器外,大多数釉层比较薄,器外壁施釉均不及底,流釉现象并不多见,瓷器釉层较薄,器内壁则不施釉。

北宋早期,一般只施半截釉,以防止粘釉;南宋时期,用窑钱(垫圈)来保持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从而解决了粘釉问题,器物外壁只露少许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釉不及底;南宋中后期,窑钱变薄,器物内外辟满釉,仅圈足内露胎。

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团花纹茶盏

由于釉料稀、施釉薄,黑釉瓷口沿多呈现淡淡的黄线圈。冷却后,几乎所有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纹和许多缺釉毛孔,显得粗糙而干涩。但只要放进水里,水分立刻就会填满釉层表面的毛孔,釉面因而变得浑然一体、莹润清透。

5、釉色

吉州窑黑釉盏有乌金、兔毫、玳瑁纹、铁锈斑等釉色,还有特殊的木叶或者剪纸的装饰,如玳瑁盏、木叶贴花、剪纸贴花、兔毫盏,都是黑釉盏中的精品,鹧鸪斑更是精品中的极品。

 

虽然这些窑口大多效仿建窑建盏,但它们的茶盏也各有不同各有特点,为历史瓷器文明史添了不少色彩。

分类: 精选建盏天目汝窑微信,标签: , , , , , , 。这篇内容的永久连结

发布留言

这个网站采用 Akismet 服务减少垃圾留言。进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处理网站访客的留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