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謎】由顧景舟的《鷓鴣壺》談其揭造假之謎

当代已故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出生于且耕且陶的人家,这在宜兴丁蜀地区很为常见。多数手艺人即会做茶壶,家中或有些田产,农忙务农,农闲做壶。祖母邵氏,父亲顾炳荣。母亲魏姓,家里有祖田10亩。顾景舟母亲生育八个子女,仅有三人长大成人,弟兄三人景舟排行老大,因幼时聪颖过人,倍受祖母及父母宠爱,五岁入学,就读宜兴县立第六高等小学,后改名东坡小学。

东坡小学校长吕梅笙先生为宜兴知名教育家,后曾任宜兴县中、精一中学校长,宜兴县副县长。顾景舟聆爱吕先生教诲终生忆念有加,笔者与顾景舟同任两届宜兴市政协常委,每次景舟先生发言,总会讲起东坡小学及吕梅笙先生的往事。吕先生教诲学生要诚实、笃行。顾景舟在东坡小学打下坚实的基本知识基础,所以他的古文学、美学水准都高人一等。

顾景舟生于1915年农历九月初十,原名锦洲,后改名景洲,晚年又易名景舟,另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荆山壶隐等别名,晚年多以壶叟自居。19岁那年他开始随祖母邵氏学习制壶,有此经历了60多年的紫砂生涯。其70岁时曾做自勉诗:“五十余载意抟埴,却忆年华已古稀。鲁阳奋戈犹未晚,愿留指爪踏雪泥。”《淮南子。览冥训》中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这就是鲁阳曾挥戈使太阳返回的传说。顾景舟深知来日不多,但仍要传承创新,要留更多的好作品于后人,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艺术家高尚德行的写照。

就在顾景舟写这首诗的前三个月,与他共同生活了20春秋的妻子不幸病逝了。记得那年冬天,开政协常委会,顾老丧妻不久,大家以为他不会来了,然而会议开始之前,他手拄拐杖,身穿一件羽绒衫,胸前还缝了一朵白花,顾景舟因为专注于紫砂事业,加上24岁时又染上天花,结果脸上长出了许多麻子,所以直到天命之年50岁时才娶妻成家。他对这段婚姻无比珍惜,伉俪也情深义笃,正当他的事业达到巅峰,紫砂开始中兴之际,妻子却患了重病。1983年,他带着妻子赴沪求医,寻医问药之余,以抟泥制壶排忧解闷,在一把名为《鹧鸪壶》的壶底上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癸亥(1983年)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南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念命运坎坷也。景洲记,时年六十有九。”

《鹧鸪壶》高12cm,口径6.1cm,壶身圆扁,三柱高提梁把手,侧看如鹧鸪鸟正欲展翅飞翔,故名,顾景舟为什么作此提梁呢?据我分析,原因有三,其一顾景舟饱读诗词,文学功底扎实,想必读过许多唐诗宋词。宋词中有一曲牌名叫《鹧鸪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多为词人为表达对亲人挚友的怀感思念之情时所填的词调。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稼轩词六百余阕。用《鹧鸪天》词的多达一百余阕,鹧鸪为南方常见的鸟类,名叫时声音如“行不得也,哥哥”辛弃疾有名句“江晚正余愁,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顾景舟预感到妻子的毛病凶险,因此造《鹧鸪壶》可见其心中郁愁之深。

其二,顾景舟制壶技艺全面,功力透背,尤其是所谓的光货,即以几何造型为主体的茶壶更为超然卓群,他讲究线条挺括,线面协调,形体准确,特别注意壶艺的精气神。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高庄到宜兴,曾与顾景舟设计合作研制出一套《提壁茶具》以轮廓周正,结构严谨,线面简洁明快,刚中带柔,气韵素法,深沉朴茂而达到了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的五美的统一,此具名噪多年,至今尚为国人推崇备至。然而也有人认为《提壁茶具》是高庄教授化了中外壶器的精华而设计出来的,其中还让人感到有咖啡的西方语言在内,不完全是地道的中国风格。顾景舟不甘心,他要从传统中跳出来,又要从西方造型艺术中汲取养分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利用在上海配妻看病之余,设计创作《鹧鸪壶》是真实心迹的总流露。

其三,顾景舟是个闲不住的人,尽管配妻沪上治病,但他依然惦记着厂里的事,那时他已经声名远播,应邀到香港作壶艺讲座,做紫砂鉴定,1982年又被评为“工艺美术师”(其在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被授予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内心对政府十分感激。记得在1982年他刚从香港回来后,我与一位名叫李焕春的外科医生到他住所,那时还住在蜀山南街的一座砖木楼上拜访他,他深有感触讲到紫砂艺人的地位时,他说:“我们这些人在旧社会就是做做奈泥的,谁看得起?现在把我们的地位抬得这么高,总想多留点作品下来。”这话是实实在在,所以顾景舟在上海还真做了好几把壶。

在顾景舟的众多作品中,我还真喜欢看《鹧鸪壶》,其造型简中寓繁,实中见虚,线面挺立,生机昂然,特别是壶底那几十个字的叙述,读来催人泪下,这哪里是用双手制作的,分明是用血与泪掺和着泥巴捏出来的啊!

顾景舟是个十分有个性的陶艺家,他对作假造假深恶痛绝,对每一件古代留下来的优秀作品,绝不简单的模仿,二是吃透精神内涵,加以创造,然而叹气其在上个世纪30年代,顾景舟曾被延聘到上海古董商郎玉书的“郎氏艺苑”专门从事仿古制陶,有机会接触到明清两代的创世珍品,他相继临摹过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等大家的作品,依图仿制陈鸣远的《龙把凤嘴壶》和《竹笋水盂》,工艺也相当精湛,此两件辗转流入故宫博物院,1982年他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砂作品做鉴定时,就指认是其30年代在上海做的,对于这段经历,晚年时他对美国学者谢华女士和香港中文大学蔡淑怡女士谈起时,还很自省不已“这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但作品还有艺术家的再创造。”

创造才有生命,创造才有活力,如今有的壶手可以不择手段,仿冒名家作品,甚至伪造印章,证书以诓骗顾客,还有的名人不珍惜已有的声誉,将子女或别的壶手仿制的盖上自己的印章,有的很轻浮的摆弄一下,就算自己的作品,这些行为都是顾景舟坚决反对和摈弃的。有的曾被顾景舟相当器重的人也违其心愿,应该深刻检讨。我们要牢牢记住他生前的这一段话“近年来随着砂艺热潮的兴起,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的推广,使热爱紫砂艺术的人士日益增多。较高档次的佳作生产,究竟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界人士玩赏上的需求,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出现社会上极少缺乏艺术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不讲商业道德的狡商市侩,不择手段地乘机猎取暴利,假冒名家印鉴,各种等级的劣质赝品,充斥市场,蒙蔽众多热忱的砂艺爱好者的眼睛。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辨伪的问题。识别砂壶的真假,如鉴定字画,首先提高理性认识,及培养自己的美学素养,以资提高审美观感。其次是多方交流,互相观赏某些名家的杰作,提高感性。探讨和了解某些名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术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特征,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积累经验,就不难识别真假了。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就一定会有他的独到一面的过硬功夫,表现在艺术和技巧的两个方面。这些内在的要领,就是所谓个人的风格和韵致,也就是所谓灵感。作伪者是绝对得其要领的。倘若说一个存心作为的人,如果能够有超越的领悟,那么他自身是个了不起的大家了,又何必要仿冒别人而湮灭自己呢?所以我敢大胆的说,真的生来就是真的,假的永远也真不了。做假货者,是没出息的,也是可耻的”。

(《简谈紫砂陶艺鉴赏》)

<blockquote>搜索公众号【紫砂百科】点击关注,免费订阅紫砂与茶道知识</blockquote>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