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白茶史話】

2014-11-22 文/周锡坡 _老茶文摘

約清朝乾隆37年至47年(1772-1782年),建陽白茶由肖烏奴的高祖創制。從產品創始到商品形成,大體歷經二三十年。早期白茶是以當地菜茶幼嫩芽葉采制而成,由于創制于建陽縣漳墩南坑,因此俗稱“南坑白”或“小白”,因其滿披白毫,又稱”白毫茶”。

左宗棠(1812-1885年)所稱“白毫”就是道光(1812年)后由水吉集散的南坑白茶。民國18年(1929年)《建甌縣志》所載:“白毫茶,出紫溪里”(當時,南坑屬紫溪里,今漳墩鎮、回龍鄉)。道光年間,白毫茶開始遠銷甘肅等西北地區。道光九年《1823年)“百斤納稅銀一兩”。此后隨著僑銷的發展白茶大量向東南亞輸出。蔣著《云寥山人文鈔)(1851年)寫道:“~一歐寧之水吉,自踏莊赴廣。茶市之盛,不減崇安。”同治7年(1868年)后,中國白茶大量銷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泰國和香港等地。

道光初年,水吉大湖巖叉山水仙茶樹被發現,后來引進大白茶樹品種。于同治9年(1870年左右,水吉(今建陽水吉鎮)茶農以大葉茶芽制“銀針”(芽茶),并首創“白牡丹”。光緒年間(1875-1909年)香港、廣州、湖汕茶商到水吉開設茶莊經營白茶。最盛時,水吉有茶商60多家字號,其中港商21號、穗商3號、汕商3號、廈商4號。此期,地處南浦溪畔的大湖村也成為白茶的集散地。當年廣州和香港合辦的“金泰茶莊”、廣州“同泰昌”、香港‘友信”茶莊等號牌鏤刻餾金大字至今仍存。當地人黃紹元先生的“元春.茶莊,民國29年(1040年)就加工出口白牡丹和壽眉各200箱,占其總量的54%。這年大湖村還有白茶廠13家,加工出口白茶2150箱,約37.9 t。

據大湖村老茶農,83歲的黃秉倫(1988年)介紹,他父親于民國2年(1913年)就從水仙茶芽梢中“挑針”制銀針芽茶,余下制“水仙白”。小湖鄉鴻庇村89歲老茶農鄧英貴(1984年)說,他在民國12年(1923年)向他人學制水仙白,事先“挑白”后制“水仙香”,年產約100公斤左右。水仙白和大白一起賣給在大湖設莊的潮州幫。

民國25年水吉縣白茶產量83 t,占全縣茶葉產量的10.13%,占是年全省白茶總量164噸的50.61%。民國28年(1939年)水吉縣白茶產量90t,占全縣茶葉產量的11. 76%,是年“水吉壽眉占全國僑銷茶的三分之一,白牡丹占八分之一”。民國29年(1940年)水吉和大湖二地加工出口白茶3600箱(壽眉2650箱、白牡丹950箱),約63 t。

抗日戰爭期間,海運阻斷,福建白茶產量銳減。至1949年水吉白茶僅余30t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生產恢復,白茶才得以重新發展。50年代末達100t左右,占全省白茶總產量的80%。70年代以年均20%的增長速度發展。1979年白茶總產量達650t,僅南坑一村就產20t左右。1980年計劃經濟大環境下建陽白茶產區開始部分改制為綠茶。以后實行“定點、定時、定量加生產收購白茶,僅局限于漳墩、迥龍和水吉三鄉(鎮),春季制白茶350t,并實行國營茶站、茶廠主渠道專營.

如今,建陽生產的白茶數量非常稀少,主要產地在漳墩,主栽茶樹品種是水仙、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其中制作白茶的主要品種是福安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

二、政和白茶發展史

根據《福建地方志》記載,政和縣是1880年選育繁殖成功政和大白茶”品種的,1889年開始產制銀針。現在,政和白茶主產區是石屯、東平、熊山,周邊松溪縣的茶平、鄭墩也有生產。主要品種是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號等。

綜上所述,鮮葉經萎凋、晾干是最早的茶葉加工方式,但直到清朝后期白茶才真正成為一種茶類。白毫銀針和新工藝白茶(新白茶)的發源地為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一帶,白牡丹的發源地為現在的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

分類: 精選中國茶微信,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