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鈞瓷鑒定中氣泡的作用

tuj53w

鈞瓷鑒定過程中,發現鈞瓷的釉中有氣泡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有的器物的氣泡特徵十分明顯,用肉眼即能觀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觀印象;而有的器物雖然有明顯的氣泡,但氣泡的特徵卻不是很明顯;也有的器物釉面無明顯的氣泡,甚至無氣泡。

關於鈞瓷釉泡的產生,有人認為它是由釉層中的水分子變化而來的。在鈞瓷燒制過程中,窯內的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都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便形成為氣泡。當釉層薄時,氣泡衝破了釉層,則在釉表形成無數小坑凹(麻點)。氣泡的形成與器物的窯口、釉質、釉層厚薄、燒成時窯內的溫度變化、窯內氣氛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鈞瓷釉層內氣泡的大小,層次疏密,是與窯系品種的釉料配方密不可分的。釉層越厚,其氣泡的發育就越大,反之則小;釉料的質量不同,其氣泡的層次疏密必然不同,且氣泡的眶部發育的寬窄也不等同,某些品種的眶部還存在着殘缺現象。

水星類的氣泡分布都較稀疏,因此不具備多層次體現的可能,從古至今的紅釉類的軸層中,大都存在着稀疏而細小的“水銀珠”現象,但防製品的稍大較多,這是當前大家在做鈞瓷鑒定時需要多加註意的。
水眼型氣泡的完美者,當屬宋代汝官窯品種中:“色如而哥而深,微帶黃,微似卵白,棕眼隱若蟹爪紋者”為最。

水星、水眼共存一釉中的現象較罕見,僅在元代鮮紅釉露骨地品種中有所發現。

唾沫星在瓷類中普遍存在,一般體積較小,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釉層中有的體積特大。所謂的“蒙釉”現象,即唾沫星聚集較密的客觀現象,但不具備多層次排列特徵。

水星、唾沫星共存一釉的相當罕見,只在元代“釉里紅”品種的釉質中有所發現。該品種釉下紅釉紋飾上存在着稀少的水星型氣泡,並伴有水銀珠的存在;罩面凝厚不平的白釉中為密集的唾沫星。

窯系品種釉層中的氣泡群無論屬於那一類,其眶內聚集的小晶珠,或邊部上聚集的小沫泡的數量,雖因窯系品種的不同而不同,但在同一窯系品種的氣泡群體身上的數量基本一致,且在排列的方向也基本一致。所以研究窯系品種的氣泡特徵也作為目前古代鈞瓷鑒定的一種手段。

有關氣泡形成的原因和變化規律,目前尚未處於探索階段。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說法,肯定者認為,氣泡在鈞瓷鑒定中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可以作為鈞瓷鑒別新舊和窯口的主要依據之一;否定者認為,氣泡不過是釉層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氣泡無規律可循,不具有區分標識的功能,因而不能作為鑒定的依據。

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不完全正確。儘管不同器物的氣泡在具體形態、疏密、多少、大小及層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徵千差萬別,有時難以用同一個標準去把握,但相同窯口或品種的器物在氣泡特徵方面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窯口或品種的器物,由於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層厚薄、燒成時的窯內氣氛、溫度變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燒成後的器物在氣泡特徵方面會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規律。這種共性和規律,在進行仔細分析研究後,有時也可以作為鈞瓷鑒定的依據之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但相對於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紋飾等其他鑒定標準來說,氣泡並不是最典型最本質的特徵,氣泡標準具有不確定性,因而不能無限誇大氣泡在鑒定中的參考價值。對於一些釉中無明顯氣泡或雖有氣泡但特徵不典型的陶瓷種類,不宜通過氣泡特徵進行鑒定。依據氣泡進行鈞瓷鑒定,最基本的前提在於對被鑒定對象的氣泡特徵要了如指掌,這種了解應是在觀察、上手大量真品實物基礎上的感性認識和理性升華,而不能只是通過書本得來的未經對照實物檢驗的似是而非、眾說紛紜的所謂氣泡特徵。

來源:http://www.myjunci.com/wenhua/20141014-622.html

動您的手指——關注張良鈞瓷官方微信,每天都會為您推送鈞瓷的相關知識。

官方訂購熱線0374—8101077

分類: 精選鈞瓷青瓷柴燒微信,標籤: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