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建盞的古今第一代言人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6年(1100-1126),一生愛茶、嗜茶,並親自撰寫的《大觀茶論》,詳細記述了團茶的採制工藝、點茶方法、點茶器具、鬥茶風俗,極大地推動了宋代鬥茶文化的發展。

我們先從一首詞,來體會宋徽宗在春茶初到時的欣喜心情,以見其愛茶之心。

“今歲閩中別貢茶,翔龍萬壽占春芽。

初開保筐新香滿,分賜師垣政府家。”

宋徽宗不僅自己喜愛茶事、精於茶藝,還常與士大夫鬥茶、玩樂,甚至親自點茶、分賜臣下。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對鬥茶文化的極力推崇,必然得到皇貴官宦、文人墨客的爭相跟風、效仿,從而將鬥茶推往全國各地、市井百姓。“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范仲淹如是描寫鬥茶的勝敗心情。在徽宗一朝,鬥茶可謂是舉國大行其道。

宋代鬥茶圖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yù]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在《大觀茶論》中,說到點/鬥茶所用的茶盞,宋徽宗隻字未提宋代五大名窯及其他窯口,直接點明鬥茶應用“盞色青黑、玉毫條達”的建盞,以“燠[yù]發茶采色”。貴為九五之尊的宋徽宗,親自為建盞站台背書,並將建盞確立為宋代鬥茶的第一茶盞。

ety4q2

 

兔毫建盞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外,宋徽宗不僅明確最宜鬥茶的盞色和毫紋,還對建盞的器型提出了多個要求:為易於產生湯花(“乳”),盞底應“差深”;為使茶筅易於運旋、擊拂,盞底應“微寬”;為使湯花水痕不易散、時間耐久,盞應“惟熱”,簡接地要求了盞壁應“微厚”、“久熱難冷”。

宋代鬥茶的勝負,一是看茶麵湯花,如色澤鮮白即為上品;二是看湯花退時水痕的出現,先出現者為負。因此建盞的造型及釉色在實用上就符合了需要,建盞沿下有折線,所注水以此為標準,在此湯花一退,水痕馬上就看得出。

建盞器型圖

在《大觀茶論》中,宋徽宗細緻描述了一種“七湯點茶法”,把宮廷鬥茶藝術推向一個程序複雜、技巧細膩、情趣盎然、妙不可言的審美天地。寵臣蔡京在《保和殿曲宴記》記載:“……至全真閣,御手注湯,擊出乳花盈面:臣等惶恐前日:陛下略君臣夷等,為臣下烹調,震惕惶怖,豈敢吸之?”

而李邦彥在《延福宮曲宴記》里描述得更為詳盡:“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日:此自烹茶。飲畢皆頓首謝。”

貴為天子徽宗的推崇、文人墨客的吹捧,給宋代鬥茶文化注入了綿綿不斷的發展動力,使得宋代茶文化走向了歷史的巔峰。“水漲而船高”,宋代鬥茶文化發展反過來也進一步推動了建盞的發展和興盛,使得建盞最終成為宋代鬥茶的第一茶盞。無論建盞,或是宋代鬥茶文化,宋徽宗作為其“古今第一代言人”可謂是實至名歸。

建盞的魅力,不僅僅是美妙的器型與釉紋,更是因為一件小小的茶盞準確地詮釋出了宋代鬥茶文化的真正內涵。正是因為這樣,建盞順理成章地成為這一時代美妙文化的代表。

~~~~~~~~~~~~~~~~~~~~~~~~~~~~~~

如何關注我們?

查找公眾微信號:中國茶器文化網

搜索微信號:zgcqnetcn

登錄論壇網址:http://zgcq.net.cn

登錄淘寶店鋪:http://shop109200087.taobao.com/

如果喜歡,請點擊右上角“···”

將這篇文章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也歡迎將我們推薦給朋友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