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陳曼生一反宜興紫砂工藝的傳統作法,竟將壺底中央鈐蓋陶人印記的部位蓋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壺蓋里或壺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mss001

《陽羨砂壺圖考》是繼《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後又一部詳細系統載述宜興紫砂藝術的專著,此書之上卷為文,成書於1973年,由香港百壺山館出版,它在《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的基礎上加以考證、補遺、增添。時間跨度“溯自明代正德初創,迄於清末宣統”。兩位作者均是砂壺收藏家,故能以獨創的目光對壺人壺事尤其是傳器加以評論和鑒賞瓦別。

陳曼生,名鴻壽,字子恭,又號老曼、曼壽、曼雲,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人,能書善畫,精於雕琢,以書法篆刻成名,為西泠八家之一,藝名昭顯。著作有《種榆仙館摹印》、《種榆仙館印譜》等。約在嘉慶六年(1801年)應科舉拔貢,後任溧陽知縣,而溧陽與宜興緊鄰,這就引出了文人縣令與宜興紫砂的不解情緣。

一、曼生壺系列之——石瓢壺

mss002

石瓢典故:

陳曼生在做官之餘,經常微服簡從,漫遊於市井中,偶而或淘選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見到一個乞丐,行乞於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觀看其器許久,未曾得見。於是近前捧起細細的看,只見這件器形狀獨特,似瓜非瓜,雖顯陳舊,卻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觀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製瓢器”字樣,曼生不禁大喜過望,立馬取出紋銀二兩購買下來。曼生得了這件東西如獲至寶,匆匆回到家裡清洗乾淨,再細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這個造型制壺的心情油然而生。於是以石器為原形繪壺再加上壺蓋、壺嘴以配之,經過易稿數百次,終成壺式,起名曰“石瓢”。

壺身銘文: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壺銘。

這個石瓢款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後來經過許多人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紅華石瓢、漢棠石瓢等。而最終萬流歸宗,都源自曼生矣。這個壺款古韻最濃,而壺身銘文的寓意深遠,令人哲思,並含有健康長壽祝願之意。其風格中和淡泊。素處以默,妙機其微。把此壺而飲,便覺寵辱皆忘,超然世外。此壺蘊精氣神韻於一身,可視為壺之智者。

mss003

曼生子冶石瓢:壺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另一面橫刻詩一首:“畫竹多而作書少,人道余書無竹好。偶然作此當竹看,又道竹不如老。子冶自記。”

二、曼生壺系列之——井欄壺

mss004

井欄典故:

初夏一日,制壺知己彭年來訪,曼生設席庭院,以紫砂茗壺為題,互交心得。彭年問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搖頭曰:“近日公務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萬物皆可成壺!”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飲甚歡。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環於井邊取水,欄高水深,丫環取水,腰身彎得有如一隻彩蝦,二人見狀相視而笑。曼生緊盯井欄與汲水丫環,慢慢地丫環化為一隻優美的壺把,井欄化作壺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傳下人送筆墨,當即在石桌上描繪開來,數遍而終成一壺。彭年曰:“此壺命為汲水壺如何?”曼生搖頭曰:“此壺天成,唯曰井欄。”二人相視大笑。

此壺寓意:深井有如文山書海,知識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誡世人:學識有如人生必備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養性,頤養天年。此壺造型簡約,色澤偏黃泛紫,風格高潔古雅,乃傳世紫砂茗壺之三大經典壺式之一。

壺身銘文:汲井匪深 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曼生銘

三、曼生壺系列之——合歡壺

mss005

合歡典故:

曼生在溧陽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運送“白芽”貢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親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欽點的名貴貢茶,須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貢品茶中第一綱運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徵集、挑選、包裝,命人晝夜兼程,送往京城。終如期而至,龍顏大悅。消息傳來,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設宴以賀。席間,曼生一時興起,揮毫潑墨,寫下“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之墨寶。好友郭通提議,何不造壺以載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間鼓樂歡天,樂手執大鑔賣力敲擊,聲音洪亮悅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親自手持大鑔用力合敲,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大鑔凹凸有致,合則響,合而美。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遂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以朱泥造之,通體大紅,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此壺極富天趣,取皆大歡喜之意,適用於節慶、祝福聚會之場合以添樂趣。

此壺乃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余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回當年曼公呼朋喚友鼓樂歡天之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壺身銘文: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 曼生銘

四、曼生壺系列之——周盤壺

mss006

周盤典故:

曼生喜好夜讀,每每捧卷至深夜,間或倦怠,品茶以緩之,閉目靜思: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艱辛唯有自己能夠體味,更何況為官處世為自保有時不免強己所難……思之不免惆悵,起身信步,恰見置於小桌之羅盤,隨手撥弄,見其勺柄經由其轉,卻始終如一,指向一方。曼生感嘆,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遂以羅盤為原型,繪壺以省之,名曰周盤,因其三足形似乳釘狀故又稱乳鼎壺。

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三足鼎立方顯智者胸襟,周盤暗蘊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坡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泛紫,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青銅遺韻,肅然絕俗。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將白雲、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誦之思之,其聲愈希。擁壺自省,以凈其身。相逢重大抉擇,執周盤品清茶,三思而後行,方能至方至圓。

這個款有兩把不同銘文的。

壺身銘文:吾愛吾鼎強食強飲曼生作乳鼎銘

另一壺身銘文:台鼎之光,壽如張蒼,曼生作乳鼎銘。
十四字,為陰刻秦漢體,刀法縱肆爽利。壺身有二印,把下一印為“彭年”二字,壺底中間一印為“香蘅”二字,二印均為陽文篆書。

五、曼生壺系列之——橫雲壺

mss007

橫雲典故:

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貴子,曼生前往賀喜,歸途之中,暴雨突至,於一溪旁草屋避之。轉瞬雨驟停,一道美麗彩虹橫掛於天,一頭隱於雲端,一頭沒於溪間,有如彩虹渴飲清泉。曼生本文人,觀如此美景,豈不痴迷,久久不願離去,至飛虹消散,猶戀戀不捨。及歸至家中,有感而發,繪稿數十種,成得意之壺式。因心戀彩虹汲水,乃起名“飲虹”,但覺不足以抒懷,苦思冥想,終有所獲,以“橫挂彩虹,飄於雲端”為意,而終定名“橫雲壺”。

此壺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流暢造型、色澤明麗而顯華美高雅;壺身銘文寓意深遠,乃文人壺之代表。賞其風格可曰“纖穠”,細膩纖秀而格調明朗,濃郁華美而清新流暢。正所謂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壺之精者莫過於此。

此壺形態從容,蘊含天機,其砂質最為細膩,故表面光滑圓潤,銘文寓意深奧,其造型工藝,文化內涵均達到紫砂壺之最佳境界。

壺身銘文:此雲之腴,餐之不癯 ,列仙之儒。

雲,指茶,顧之慶《茶譜》。煎茶四要:「三候湯,凡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乳面聚」。
腴,《文選/班固答賓戲》:「味道之腴」。肥美之謂。
瞿, 同臞,《史記/司馬相如傳》:「形容甚臞」,集解引徐廣曰:「臞,瘦也」。
列仙之儒, 《漢書/司馬相如傳》註:「凡有道術皆為儒」。蘇軾《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其韻為謝》:「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謂嗜飲者相聚。

六、曼生壺系列之——南瓜提梁壺

mss008

南瓜提梁典故:

曼生乃文士,自詡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東坡。適值生日聚會,恰在隆冬,其時爐火新旺,曼生呼朋喚友,煮茶斗詩,樂在此中。其間好友郭麟,把壺言歡,遙指東坡,言及當年“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今曼翁誕辰,何妨古為今用,活火煮茶,神遊古今,眾皆言妙。一語驚醒夢中人,曼生驚異於提壺二字,提梁之意朦生於心,席散人盡,客去主安,長夜漫漫,秉燭夜思,繪提梁於案頭,易稿數十,不得真諦。恍恍然,東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兒,恰送南瓜羹,曼生驚喜,憶昔年東坡歸田,院內外皆種有南瓜,自己本自詡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為壺,與東坡先生同喜南瓜豈不妙哉,再入書屋,依南瓜為壺身,繪三叉提梁,得此南瓜提梁壺式。

此壺系有感於東坡提壺所得,故文人氣息最濃,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滿座,獨處得以與古人神交,人生之樂,莫過於此。其風神可謂典雅,把玩此壺,猶如茅屋賞雨,竹林讀詩。似眠琴綠陰,上有飛瀑;如白雲初晴,幽鳥相逐。典麗高雅,正是落花無言意當遠,人淡如菊品自高。

壺身銘文:開心暖胃門冬飲 卻是東坡手自煎 曼生銘

七、曼生壺系列之——石銚提梁壺

mss009

石銚提梁典故:

曼生某日勞累不適,修養於家中,好友江聽香聞之,登門探訪。曼生設茶待客,二人以茶為題,相談甚歡。談及古人所用茶具,認為“器之要者”首推銚,煎茶煮水皆宜。古人以石、銅、瓷為銚,讀銚以薄為貴,故因石銚太厚而不宜,銅銚則腥澀異味,瓷銚又不耐火,談及此,聽香言之:“曼兄,何不以紫砂而為銚”。曼生早有此意,乃欣然提筆,畫銚以為壺型,為適手而設置提梁。壺成,初命其名曰銚梁,又思不妥,因銚之初乃石器,故命名之曰石銚提梁,取清新、原始之意,終成一經典曼生壺式。

此壺系以銚為型,古樸莊重,大氣雄渾。反虛入渾,積健為雄。提壺臨風蘭亭上,便覺淩虛太空中。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真乃雄視千古,渾淪無涯。此提梁乃十八式三款提梁中的經典壺式,把玩此壺可融通古今,神交古聖與先賢。此壺雖因選茶具材質而得之,卻蘊含玄機,萬物皆藏靈氣,適者而成之,任何事物都有其適用規律,擇其最合適者而用之,才能功德圓滿,水到渠成

壺身銘文:銚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種。曼公作石銚銘

銚,《說文》:「溫器也」。《正字通》:「今釜之小而有流者,亦曰銚」。
搏,《考工記》:「搏埴之工二」。(註:搏之言拍也。埴,黏土也。)
周穜,尤水家藏石銚壺為周穜贈蘇長公物,進呈內府,後廣寫石銚圖以贈知交。

八、曼生壺系列之——石瓢提梁壺

mss010

石瓢提梁典故:

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對中國茶的研究頗有造詣。一日興起,翻讀《桐君靈》,以究茶湯之藥效,恰有好友詩人錢菽美到訪,曼生以新制石瓢壺煮白石以待之。好友隨口曰:石瓢乃曼公最為鍾愛之壺型,何不置提梁於此壺,以觀其效?曼生心動,並致謝好友曰:一語驚醒夢中人,吾又得一新壺矣!遂依石瓢壺繪之,去壺柄,設提梁,幾易其稿,得提梁石瓢壺。而其間經歷了閱《桐君靈》,好友到訪煮白石茶以待,曼生不禁靈感乍現,妙筆生花,為壺題銘“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而石瓢提梁也成為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複的造型,可見曼生愛石瓢之深。故兩款石瓢均成傳世紫砂之唯美經典。

此壺意境深遠,融通古今,寓意壺主人熱情好客,以致高朋滿座,尤以壺身銘文最具文化氣息,耐人尋味。其造型風格可謂縝密,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皆因其匠心高妙,所以真現密隱,所謂天衣無縫,一片化機。

壺身銘文: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 曼銘

煮白石,田藝蘅《煮泉小品》:「緒談」:「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
綠雲,宋吳淑《茶賦》:「其功若神,則有渠經薄片,西山白露,雲垂綠腳,香浮碧乳」。故茶可稱綠雲。
瓢,陸羽《茶經》引晉舍人杜毓《荈賦》:「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闊,頸薄,柄短。
桐君,宋吳淑《茶賦》:「烹茲苦茶,桐君之錄尤重」。桐君,黃帝時人,嘗採藥求道,止於浙江桐廬縣東山,隈桐樹下,因名。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物,以為君臣佐使。撰《藥性》及《採草錄》。

白石者,乃白石茶也。據《雲林遺事》記載:“倪元鎮素好飲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何真粉成小塊如石狀,置於茶中飲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綠雲者:以清泉煎煮白石茶,那茶湯清澈明亮,白花浮在碗面,熱氣裊裊而上,猶如流起的綠雲也。

桐君,相傳黃帝時人,嘗採藥求道,行醫濟世,在浙江桐廬縣,東山灣大桐樹下,結廬棲身,有問姓名者,但指桐下茅廬以示,時人尊稱為桐君,

品飲清泉白石茶,何以定要相邀桐君一起品飲呢?原來此君雖識草木金石性味,並撰有記錄茶事的《桐君錄》但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所云:“炎帝雖嘗未解煎,桐君有錄哪知味”。傳說中神龍氏嘗百草以茶解毒,但沒有煎飲過,桐君記錄茶事,卻沒有品過茶的滋味,現在要品飲倪瓚創製的這種“白石茶”並得其真趣,自然要邀請這位“有錄哪知味”的桐君了。

九、曼生壺系列之——乳甌壺

mss011

乳甌典故:

曼生十年寒窗,進京趕考,至拔貢赴潥陽上任,上任伊始,躊躇滿志,轉瞬不覺幾載。其時妻妾不在身邊,每每長夜獨處,不禁思伊人溫情。某日因公務途經潥陽街頭,偶然舉目而望,竟見一少婦依門喂嬰。曼公亦性情中人,不禁心搖神移,心猿意馬,不覺轎至縣衙,曼生猶口稱“妙哉,美哉!”心有所動,然曼公畢竟高人雅士,且愛壺成痴,僅僅有此一想而已,遂想乳汁甘露,滋養生靈萬物,何不成一茗壺,寓情寓意,飲之如甘乳瓊漿,豈不美哉。乃當即呵傳筆墨,易稿七七四十九次,方終成乳甌,再銘以妙句,此一款式問世上日即風靡一時,後世更是奉為經典。

曼生雖為君子,但也並非超凡,亦為性情中人,更何況自古文人多風流,曼公同樣也風流愛美,不可明示之情以一壺盡化之,或養生之道,或陰陽之理,盡在此間風情別樣。
此壺珠圓玉潤,謂之流動,若納水輨,如轉丸珠。來往千載,是之謂乎。此壺聚萬物之靈氣,乃萬物之源,把壺品茗,謂之飲之水思之源矣!

壺身銘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頰曼生作銘

鼎,古時煮藥煎茶器也,乳指茶,乳鼎,煎茶器。
乳泉,陸羽《茶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又明田藝蘅《煮泉小品》:「異泉」:「乳泉,石鍾乳山骨之膏髓也。其泉色白而體重,極甘而香,若甘露也」。
霏雪,《廣雅》:「霏雪,雪也」。田藝蘅《煮泉小品》引李虛己建茶呈學士詩:「試將梁苑雪,煎動建溪春」。是雪尤宜茶飲也。
沁,《說文通以定聲》:「沁,假借為浸,唐人詩用『沁脾』字。」
頰,《說文》:「面旁也」。

十、曼生壺系列之——石扁壺

mss012

石扁典故:

曼生為人正直,才華橫溢,故追求者眾,以“斯室陋室,唯無德馨”自居。曼生一生鍾愛紫砂茗壺,然常嘆平生未得一式以盡顯才學。潥陽赴任,已過三載,調令將至,而此壺未得,茶飯不思,寢食難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喚之,起榻跟隨,行至一橋,小童不見,橋頭置一五彩石,上書“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橋,夢中驚醒乃南柯一夢,而圓石、八字卻歷歷在目,乃掌燈夜畫,以夢中所見之石為壺身繪好壺流、鈕、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難覓之壺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極而泣,有詩為證:

無悔三載苦尋覓,
南柯一夢巧畫伊。
盡展平生八斗才,
一朝得之累吾泣。
初識石扁,並不起眼,造型古拙,壺面粗糙,然再觀之,則覺其意猶未盡,粗中有細,久而觀之乃覺此壺大拙大雅,內涵至深,擁此壺以飲茶,自覺文氣高三分,或許寧靜以致遠用於此壺是最為恰當的,或曰其中蘊含之“石”與“時”之天機,石扁至乃時來運轉之意也。

此壺乃曼生平生詩詞功底的展示,以壺為書,載其所學,曼生風情與文學思想之完美體現,其美學價值與文學價值珠聯璧合,堪稱一絕。此壺風格清絕奇峻,品其境界:晴雪滿竹,隔溪漁舟。可人如玉,步履尋幽。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正是:一把茗壺清入骨,三盞淡茶瓢欲仙,吾輩今日當擁壺自珍,遙念曼公。

壺身銘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十一、曼生壺系列之——匏瓜壺

mss013

匏瓜典故:

清朝官制,部分官員的家眷是不能帶在身邊的,因而曼生夫妻不能長相廝守。曼生遂以壺寄情,以解相思,無奈終不能創一中意之壺。一日偶讀曹植《洛陽賦》之“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隻獨勤”句得匏瓜,細究之,匏瓜又稱瓢葫蘆,乃葫蘆之變種,更有趣者,古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曼生不禁啞然而笑,此物不正好寄我之思,釋我之苦矣。遂遍尋匏瓜數日,日日觀摩,終成此一不尋常之壺式,名曰:匏瓜壺。

此壺與曼生葫蘆壺有異曲同工之妙,設計之新不可多得,成壺本意乃緩解思念之苦,壺身銘文卻是以瓠壺飲茶最適合,寓吉祥美滿之意。若干年後此壺成為清代大收藏家吳大猷的藏品,而吳大猷又是唐雲好友吳湖帆的祖輩。既是巧合也是緣分,後來“大風堂”門人山水畫家胡若思在蘇州看到了這把流落民間的匏瓜壺便給唐雲以重金買了回來,從而成為唐雲八壺精舍藏壺之一。

品此壺之風格曰:疏野。疏野者,疏宕超脫,不拘於物,野性寓於率真,天機見之自然,固非一味粗野荒疏者所可得。把此壺也,陶陶然返璞歸真,所謂桃花流水,時時迷路;而深山桂樹,往往逢人。當年曼公融情入壺,而今擁者賞之釋懷。

壺身銘文:飲之吉,匏瓜無匹。

匏瓜,一作瓠瓜,《群芳譜》:「瓠子江南名扁蒲」。按葫盧類之普通者有以下數種:果實細長橢圓者曰瓠,扁圓者曰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曰葫,葫之兩端大而腰細者曰蒲盧。

匹,配也。

十二、曼生壺系列之——笠蔭壺

mss014

笠蔭典故:

曼生篤信佛教,故喜作佛壺,日常行事,觀察入微。某仲夏之晌午,曼生微服出巡,體恤民情,行色匆匆,饑渴難耐,偶遇一山間小店,信步入坐,清茶入口,酷熱頓失。鄰桌端坐一僧,觀其舉止,不禁頷首,起身相揖曰:“施主此生有佛緣,阿彌陀佛。”曼生還之以禮,僧人以斗笠贈之,乃飄然而去。曼生愕然,執笠於手,若有所思,乃呼小二,筆墨伺候。

山間小店哪來四寶,小二情急撕賬本空頁以就之。曼生執筆,依笠而繪,壺隨心生,躍然紙上,曼生慨嘆佛之無量,惆然無語,感恩所獲清涼饋贈,謝佛之贈斗笠,隨名笠蔭壺。

此壺銘文耐人尋味,意為笠能遮陰去暑,茶能滌渴去煩,靜撫心靈,孰輕孰重,連佛也說不清,道不明,還是由把壺之人細細品味其中之奧妙,安享人生之福吧!告誡世人珍惜眼前之人之物,失之不再,重在惜福。

觀此壺,形若箬笠,造型簡樸端莊。以情造型,渾然交融,故精神倍顯,正是精含於內,神見於外。古人云:“人無精神,便如槁木;文無精神,便如死灰。”壺無精神,便為俗器。更可貴者,精神從自然來,惟其自然渾成,妙得造化機杼,方能生氣遠出,精神迸露,佛家學說蘊含其中。把此壺而飲,觀其色,撫其形,飲其茗,聞其香,思其神,想此亦如沐其情,如臨其境,悠悠然令人神往。

壺身銘文:笠蔭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

十三、曼生壺系列之——卻月壺

mss015

卻月典故:

酷愛紫砂壺的陳曼生乃文人才子,自古文人多風流,身居地方官,無奈風月,遂寄情於古典文學,尤好兩情相悅之典故,為官二年,十五之夜,閑暇之餘,夜讀《水滸》,不禁為師師與燕青之情所動,唏噓間,揮毫留師師贈燕青之古詩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於書桌,以已為燕青,默誦數遍,有如身臨其境,其情,不禁暗然傷神,臨窗抬頭,滿月如輪,掛於天際,浮想聯翩,一日之隔,滿月則虧,有如人生,患得患失,遂手繪一滿月壺,觀之卻豎置不能立,橫置不優雅,乃棄之,再看詩詞,“月有陰晴曼生不覺已是淚掛兩頰,為己?為壺?為師師?不得而知,而又一經典紫砂壺式,卻已然成形。

曼生雖有感而發得此卻月壺式,卻是他長期寄情於壺,融情於壺的體現,或許,也正是有了卻月,今人所讀到的曼公行文似乎皆缺少下句,文猶未完,意猶未盡,留與世人無限之遐想空間,而曼生本人的思維中卻是自有他的結論的,或許他也在等待他的知音到來,此也應了凡事滿則虧,盈則溢之陰陽天機,世人若執卻月能以曼公“置之座隅,以我為規”而行為,或許就是曼公最大的欣慰了吧!

此壺為曼生珍愛,寓意天人合一,陰陽調合,告之世人凡事過猶不及,居安思危,才能寵辱不驚,謹慎行事,才能平安度世。情之深,意之切,融之入壺,以壺寄情,可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珍惜擁有,憧憬明天,或曰:愛我所愛,情我所情,無悔無怨。此壺為弦月狀,有飄逸之風,胸無芥蒂,意趣清遠者方能為之,把此壺也,飄飄然如乘月仙洲游,凌虛步空,太清飛升,瀟洒絕塵,如不可執,抱憾一生,如執卻月,吾心飛翔!

壺身銘文:月盈則虧,置之座隅,以我為規。

卻月, 半月形曰卻月。謂壺形。
虧,《史記/曰者傳》:「月滿必虧」。《書/大禹謨》:「滿招損」。
規,《說文》:「有法度也」

十四、曼生壺系列之——葫蘆壺

mss016

壺身銘文: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

胡蘆,笑貌。《孔叢子/抗志》:「衛君乃胡蘆大笑」。
親戚,《禮/曲禮》:「兄弟親戚,稱其慈也」。疏:「親指族內,戚言族外」。
情話,陶潛《歸去來辭》:「悅親戚之情話」至情之言也。

十五、曼生壺系列之——合斗壺

mss017

壺身銘文:北斗高,南斗下,銀河瀉,闌干掛。

北斗,斗宿也。二十八宿之一。亦稱北斗,又名南斗。《詩/小雅/大東》:「維有北斗,不可以把酒漿」。疏:「二十八宿連四方為名者,唯箕、斗、井、壁四星而
已。箕斗並在南方之時,箕在南而斗在北,故曰南箕北斗」。《考古質疑》:「四方列宿,隨時迭運。姑以春言之:井、鬼,柳星見於南方則鬥牛、女、虛為北方之
宿爾、以其正當北斗之衡;故彼既曰北斗,則此曰南斗,所以別也」。
銀河瀉,銀河,天文學名辭。為白雲色之帶,在天空中成一偉觀。瀉,水傾洩也。
闌干,編木為遮闌橫鈄庭院間曰闌干。古樂府《善哉行》:「北斗闌干」。謂北斗橫鈄之意。

另有一壺身銘文:奭斗,天漿,潤渴墨。
奭斗,《說文》作奭斗:「挹也,從斗奭聲。舉朱切」。段註:挹亦抒也。《詩》箋《禮》注皆用奭斗,皆謂挹酒於尊中也。
漿,謂甘露。《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古以甘露為瑞徵,謂天下昇平則甘露降。
渴墨,謂筆枯少墨也。李日華《渴筆頌》:「書中渴筆如渴駟,奮迅奔馳獚難制。]

十六、曼生壺系列之——半瓦壺

mss018

壺身銘文:正面:延年(以鐵線小篆);

背面: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
壺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另有一壺銘文:合之則全,偕壺公以廷年。

十七、曼生壺系列之——半瓢壺

mss019

壺身銘文:宜春日強,飲吉。

壺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另有一壺銘文: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羼泉清玩。

十八、曼生壺系列之——半瓜壺

mss020

壺身銘文:梅雪枝頭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壺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

如何訂閱

1.迴文章頂部,點擊標題下方 紫砂百科 即可關注(推薦)。

2.搜索公眾號:【紫砂百科】點擊關注。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