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之美—製泥


女媧大神以泥土塑造人形,將其賦予生命,這便是上古時代人們對於自身起源的思考。或許是因這傳說之故,沒有一個民族如同華夏族這般,對泥土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於是,華夏文明為世界帶來了輝煌燦爛的陶瓷文化。

傳承千年,窯開遍地,各具特色。 瓷燚對陶有着自己的理解,不上釉,不着彩,所有斑斕皆來自於泥土本身歷經高溫後的窯變。這便是獨一無二的瓷燚陶,古樸、典雅、真摯。

遵循古意,器承妙手,韻出匠心,對器美的極致追求,無以復加。

這,就是我們的堅守,和情懷。

每一件精美器皿的最初,都來自於泥土。泥土,是陶的骨骼,陶的肌理。欲成器,必先諳泥性,制泥,這一乏味冗長的過程,深藏着陶的美,醞釀著陶的韻。

瓷燚陶土,以土質細膩,含沙量少而著稱。分紅、黃、紫、青、白五色,得天獨厚。掘出似膠泥,離山體則漸硬。

取優逐劣,手工分檢。色偏不取,質雜不取。

陶土碎塊,研磨細緻,製成粉狀。

五色陶土,色成天然,自取所需,搭配調和。

浸水攪拌,水乳交融。

過篩淘洗,去除雜質,循環反覆,直至狀似膏脂。

泥膏靜置,沉澱砂礫。在此期間,質重的砂 礫漸漸下沉,而質輕的氣體會慢慢上浮,破水而出,似在呼吸,彷彿這缸泥膏擁有了生命。

舀出細漿,封存入袋,懸於架上,瀝干水分。日積月累,一點一滴。

hteu52w

 

烈日暴晒,蒸騰水分。一袋袋的泥料,乍眼看去,像是古人的泥塑,形態各異,淺吟私語。此時的膏體,除去多餘水分,黏着冰涼,滑膩如肌。

陰藏陳腐,至少兩個冬夏,漫長卻又不可 或缺。新泥性躁,入窯易裂,難成器也。不若經年陳腐的老泥,沉斂,溫潤,厚積薄發。唯有泥面上青苔的深淺默默見證着時間的流逝,靜靜等候……

現代機械的運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更是極大地提高了制泥的效率。但,我們仍然願意花兩年或是更長的時間去等待一塊泥料的成熟,因為我們堅信,自然之美,才是瓷燚陶的本真。

瓷燚~洞上陶藝村的成立圓陶夢的新開始。

微信公眾號: 瓷燚

分類: 精選鈞瓷青瓷柴燒微信,標籤: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