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形匣缽,再話建盞燒製工藝

cfbh5232w

上一期,我们说到垫饼做为建盏与匣钵的垫烧物,目的便是为了防止盏与匣钵粘接,提高成品率。

而匣钵的作用,很多人都容易地想到,隔离盏与窑内环境,防止被窑火中的烟尘、火剌及落灰的污染,为釉面创造一个洁净、气氛均匀的烧成环境,大大提高了盏的釉面呈色效果。绀黑如漆的黑釉盏、毫发毕现的兔毫盏、点若晨星的鹧鸪斑盏、万光异彩的曜变盏,无不依赖于匣钵所创造的理想烧成环境。

各式的建窑匣钵

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两点,而这两点对建盏在宋代的广泛流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点:匣钵的保护,避免了火焰与盏的直接熏烤,盏在均匀的高温环境中烧炼成瓷,同时又能避免外部骤冷的空气侵入时,造成窑内突然降温,导致盏收缩炸裂。

vgm356j

两个叠放一起的匣钵

窑室内的匣钵

第二点:匣钵由耐火材料制成,坯体厚,承重能力强,可以一个匣钵、一个匣钵地层层累叠至窑顶,最大化地利用了窑室内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建盏的产量,是“一器一窑位”的原始装烧(如支烧法)的数十倍,是叠烧法的数倍。

以上三点概括起来,匣钵对建盏的烧成具有保护与扩大装烧容量的双重作用,保证了建盏的釉面效果、产量以及成品率,进而使得建盏成为宋人最为推崇和流行的茶盏。

漏斗形底部

建窑的匣钵称为钵形匣,外形弧曲,形如碗、钵,呈漏斗状,故又名漏斗匣钵。钵形匣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随形匣钵,即匣随器形。建窑匣钵与其他窑口不同的是,底部是尖的,这是由于建盏小圈足、斗笠状的器型特征所决定的。上匣钵的匣肩承放在下匣钵的口缘之上,上匣钵的漏斗底伸入盏内,然后依次层层叠放,直至窑顶,最大化利用了窑室空间。

匣钵简史

匣钵最早出现于南朝末的湖南湘阴窑,呈直筒状;在隋代,仅有非常少数的窑口使用;到了唐代,匣钵迅速普及到全国各地,一般呈钵形;至宋代,钵形匣钵和筒形匣钵均被流行使用于各大窑口,并且由于越窑和龙泉窑的青瓷远销海外,匣钵技术也在此时传播至高丽。

直筒匣钵

匣钵的种类有:直筒匣、钵形匣、碗形匣、盒式匣、方形匣、椭圆形匣、平底直壁浅式匣等。钵形匣比直筒匣出现稍晚,在唐代后期开始流行,后一直沿用至明清乃至现代,是中国流行最广、用量最大的匣具。

钧窑平底的漏斗形匣钵

匣钵的发明,可能是窑工在烧制陶瓷过程中,发现大件器物套小件器物时,外部的大器常常具有保护里面小器的作用,因此在没有出现匣钵的时代,常有利用废弃的大件器物充作“罩具”的装烧现象。

汝窑平底匣钵

匣钵的发明和普及,为中国瓷器优质、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商品瓷行销世界、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对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中国陶瓷“重釉不重胎”的工艺传统,也有赖匣钵的发明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部分图片转自雅昌论坛)

 

0930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