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神秘的千兩茶制作過程

壮哉千两,传世茶王,其形如柱,经久如故,篾篓为裳,馥郁陈香……

在众多黑茶产品中,千两茶以其紧实厚重的茶柱,古朴陈韵的花篾篓自成一派,而真正让这款茶出挑的,则是来自于工艺的张力。

千两茶属黑茶类,其工艺发源、传承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有140年历史。茶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独创出千两花卷茶,重量为老秤1000两。“千两茶,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益阳有,益阳只有安化有。”顾名思义,安化是千两茶的原产地。千两茶制作技艺是人类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制——七星上灶馥郁沉香】

走进安化茶厂车间,采摘自安化核心产区的优质大叶种茶青,正待巧工精制。炒青后的原叶经反复揉捻,形成条状,当茶汁溢附于叶表,进而开始渥堆发酵。流转间,茶叶褪去青涩,黑毛茶便初具雏形。

初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七星烘焙这一工序。《茶经》云“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意思是炙烤茶时,注意不要在有风的地方,因为火焰飘忽,会导致冷热不均,要靠近火且及时翻动。七星灶上有方形空间,下设热传导通道,将渥堆完毕的茶青置于竹席之上反复翻炒,内添松柴,明火烘焙,于是黑毛茶浓缩着松烟香进入库房。

【再造——人工踩制呈现大美千两】

经过初制、初藏的黑毛茶仍需经历蒸包灌篓、杠压紧形方才成为传世千两。

dfh3

蒸包灌篓分五吊、五蒸、五灌、铺蓼叶、胎棕片,上“牛笼嘴”等步骤。将原料分次过称后,分别用布包好吊入蒸桶用高温汽蒸软化,装入花篾篓,内称蓼叶、竹叶、棕丝片各一层。经过人工踩实压紧,最后上“牛笼嘴”锁扣,这便完成了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杠压紧形,将灌好茶的花篾篓置于压制场地的特制杠杆下,一帮青壮年汉子短装绑腿上阵,一人前移杠五人齐心压,在压杠和绞小中反复交替中,茶便紧实如柱。力道与粗犷,大美千两茶浑然天成。

【绽放——日晒夜露沉淀传世茶王】

最后,将千两茶置于晾晒场,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吸收日光之精粹,月夜之余辉。一款好茶,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中茶·黑茶园在完成了以上工序后,仍坚持悉心醇化,将定型的千两置于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纯木质结构仓库——百年木仓。一仓两藏,脱去多余的水份,沉淀微生物精华。

【千两茶小贴士】

千两茶素有“茶中古董”之美誉,因其合计老称一千两而得名。

当年,安化黑茶以量多、质好、价廉、适销“四大优势”主宰西北“引茶”市场。最盛时从安化输出的“引茶”达4000余吨,但由于引包体积庞大,内质疏松,运输不便,于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安化酉州,也就是后世安化茶厂所在地,制成第一支花卷茶(即百两茶)。延续到同治年间,山西茶商与江南江边刘姓兄弟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重为每支一千两制成花卷,“世界茶王”便应运而生。

安化千两,特点显著: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是中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安化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

第二,千两茶的包装奇特。它用篾片捆压,讲究新鲜楠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工艺复杂、温湿把控,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

分類: 精選中國茶微信,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