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燒製技藝

動您的手指——關注張良鈞瓷官方微信,每天都會為您推送鈞瓷的相關知識。

官方訂購熱線0374—8101077

唐代以前,中國陶瓷製品的釉色是比較單調的,基本以南方青、北方白為主。而到了唐代,陶瓷藝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制瓷工匠也不再滿足於單一的青色,開始在原有制瓷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匠們通過在黑釉、褐釉、茶葉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經過高溫燒制,終於出現了灰藍、乳白色的大塊彩斑和流紋,這就是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學界所說的唐鈞。

到了北宋時期,工匠們在唐代花瓷工藝的基礎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銅,通過還原氣氛創燒成功了高溫窯變銅紅釉。這時的鈞瓷,逐漸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迹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展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藝術美感和情趣。

在神垕,還流傳着這樣一個關於窯變的美麗傳說。一位老婦人與幾個兒子以燒窯為生,一次,他們發現自己家的窯口燒出了幾件以前從未出現過的帶紅紫色斑的瓷品,非常好看。興奮之餘,老婦人領著兒子們連燒數窯,但這樣顏色的瓷品卻再沒燒成。正當百思不得其解時,老婦人忽然發現作坊的地上有一些銅屑,就問兒子是哪裡來的。兒子說,此前,一位過路的銅匠曾在此借宿,可能是他留下的。老婦人猜想:可能是這些銅屑混入釉中,才燒出了帶紅紫色斑的瓷品。於是,她把銅屑配入釉中,結果真的又燒出了如玫瑰紫、海棠紅那樣顏色的彩釉瓷品。此後,她家燒出彩釉瓷品的消息迅速傳開,遠近窯場爭相效仿。有些能工巧匠又嘗試着把銅礦石配在釉里,燒出了色彩更加豐富的瓷器。

傳說歸傳說,但把微量元素加入釉內,通過高溫產生窯變的技術確實是神垕鈞瓷藝人的一項成就。《中國陶瓷史》上說:“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也正是如此,中國陶瓷史結束了“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

北宋末期,鈞瓷燒制技藝已經十分精湛,備受宮廷賞識。宋徽宗年間,他選派官員,集中鈞瓷民窯的優秀工匠,在陽翟(現今的禹州市)鈞台附近設立“官窯”,專為宮廷燒造貢瓷。他還規定,官窯每年要精選36件上品送入宮廷,其餘的全部打碎,並且要將碎片深埋於地下,不允許流入漢族民間。因此,鈞窯製品傳世極少且身價極高,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盛譽,人稱“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以至於在後世連古官鈞的殘瓷碎片都成為收藏家追逐之珍品。

鈞瓷作為世界上唯一的高溫窯變瓷,到底是如何製作出來,它的窯變效果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細微節尚不能盡也。”這是古書上對燒造鈞瓷技術的粗略描述。在禹州市區宋鈞官窯遺址,記者見到了展示宋鈞官窯生產流程的沙盤。“鈞瓷的生產工藝極為複雜,燒制不易,素有‘十窯九不成’之說。因此,從選料到燒成,七十二道工序無論哪道稍有不慎,都可能前功盡棄”。“七十二道工序”之說主要是講鈞瓷複雜的生產工藝。

根據現代生產工序,鈞瓷生產一般需要經過加工、造型、制模、成形、素燒、上釉、釉燒、檢選八大工序。即先在礦區取宜於鈞瓷產生窯變的原材料,經過風化和細磨後,按比例合成為鈞瓷泥或釉料。然後,鈞瓷匠師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創意,通過徒手捏制、用模具拓制或在轉動的輪盤上手拉泥坯使其成形。為了加大坯體的強度和增強坯體的吸水性,便於施釉,成型的坯體要先入窯燒一次,即所謂的素燒。素燒成型後,坯體(素胎)就要上釉了。

鈞瓷的奇特,關鍵在於它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在素胎表面或刷或澆或浸或涮上一層以天然礦石及化學元素為原料的釉漿後,就是入窯燒制這道工序了。高溫條件下,鈞釉以銅、鐵為著色劑,釉色與紋路相交疊置,出窯後就能出現色彩斑斕、變化萬千的窯變效果了。

由於時代的不同,鈞瓷的燒制方式也經歷着變遷。古代,宋鈞官窯採用柴燒;新中國成立後,鈞瓷燒制採用煤燒;1994年以後,禹州的不少鈞窯已經採用液化氣燒制了。這時候的鈞瓷,成品率已經大大提高,結束了以往“十窯九不成”的歷史。

儘管如此,燒成的鈞瓷製品一般要再進行檢選。合格品一般分正品、精品、珍品等幾個級別。正品沒有缺陷或缺陷極小,窯變效果一般;精品沒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窯變效果;珍品則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窯變效果獨特,或如高山雲霧、孔雀開屏、飛龍戲海、月白風清,或如梅花點點、銀星閃爍、彩蝶飛舞、夕陽紅霞……

北宋末期的鈞瓷,已經不再局限於花盆、盤、碗等簡單造型了,更多的是為皇宮擺放盆景所用的各類花盆等陳設品,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祭祀用的樽、爐、鼎等器物。此時的鈞瓷釉色,出現了玫瑰紫、海棠紅、瑪瑙紅等多變的窯變釉色。這些瑰麗多彩的釉色,更使得鈞瓷“似玉非玉勝於玉”的天然韻味大放異彩。

分類: 精選鈞瓷青瓷柴燒微信,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