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新說 – 呂一讓

很多剛接觸朱泥的朋友常常這樣問道;甚麼是朱泥?朱泥跟紫砂有甚麼不同?可能懂泥玩壺的朋友很訝異這個問題,但大多剛接觸朱泥的朋友經常冒出這幾句話,可見宜興朱泥壺有確切推廣認知的必要,朱泥與紫砂泥,段泥,紅泥一樣是紫砂的一種,是宜興紫砂。

宜興朱泥從歷史傳器或於當代造器迄自清初而下其系統傳承的器形與造器工藝更有別同時代產物,史傳描述稀少當代從藝者寡,使有心接觸宜興朱泥的朋友難以跨步,這情況對這一支優秀的紫砂泥種來說相當可惜,給消費者帶動出簡單正確的理解與從業者的知識整合是刻不容緩的。它是宜興紫砂最是珍稀與神秘的一脈,與其他泥料系統的宜興紫砂壺一樣,有著悠久綿長的歷史從宜興紫砂茶壺開始製作時便有了朱泥壺的存在,只是以不同的練泥及窯燒形態以其他面貌出現在我們眼前,伴隨中國的瓷器外銷宜興以朱泥料底為基的”紅瓷”朱砂器及朱泥器同樣征服歐洲人的心,早至清初即有史籍資料寄載印證了如同我們現今認識的朱泥底料礦可陶成壺,橫跨清代三百餘年華南八閩一帶朱泥壺更融入生活,妝嫁墓喪典跡可見,其歷史地位不容忽視,人文藝術的深邃面絕對值得探究。

宜興朱泥是一門重要的宜興紫砂藝術,它悠久的歷史背景,其系統造型及良好的泥料特性可契合當代茶人需要,是值得推廣的,當代朱泥壺一直處在非主流製作者的行列之外,以致朱泥壺的資料與研究相對更少,我想就看法上與作法上與從業者與方家分享心得,拋磚的心態,引起更多人的重視與研究,使更多人可以更正面的因瞭解宜興朱泥而喜愛宜興朱泥,提出幾點陳述與想法;

一 瞭解宜興朱泥的稀缺性與材料特性

二 認知宜興朱泥壺之工藝強度與實用價值

三 重建宜興朱泥傳承藝術

瞭解宜興朱泥的稀缺性與材料特性

宜興朱泥有主要幾個泥礦分別為黃龍山朱泥(附圖一),小煤窯朱泥(附圖二), 趙莊朱泥(附圖三),這幾個主要礦區普遍朱泥礦料顔色主要爲淺白,淺黃,金黃,成品泥狀況含水分其顏色較深,製作泥胚乾燥後爲黃白,各礦種的朱泥因泥料製成製程手法有異表現各有不同外,我們主要從成品壺上來看,以合理的燒結狀況大致可以這樣描述幾種泥料表現:典型統稱的黃龍山朱泥成品壺效果視覺上細泥底泥多顆粒較稀因顆粒易化,色底黃味重皮層柔亮(附圖四)小煤窯朱泥顆粒感飽實,鮮亮橘紅(附圖五),趙莊朱泥顆粒底襯豐富色艷紅不滯(附圖六)。

圖1.黃龍山朱泥原礦

圖2.小煤窯朱泥原礦

圖3. 趙莊朱泥原礦

圖4.黃龍山朱泥燒成

圖5.小煤窯朱泥燒成

圖6.趙莊朱泥燒成

筆者認為不要過度拘於泥料種類或名目,不是說哪個礦們的泥好就是好,從壺的成品角度來觀察判斷一把朱泥壺是比較合理直接,色韻飽滿,皮相光澤潤結和柔,使用提溫變化豐富,包漿快速,具備這些條件功能就是一把好的朱泥壺,當然這也是其他地區紅色含氧化鐵系陶土製品很難以達到的效果,所以宜興朱泥無論在泥料質感表現與功能性上的優異表現,是值得去突顯推廣的,目前由於原產泥料的短缺,來源多由於舊藏泥礦或部分原本泥料狀況較差技術提升上做深加工或拼配,宜興朱泥礦料在所有宜興紫砂礦料含量比是偏低的,所有用心泥料製程精化或在燒成技術上提升效果的手法都是值得肯定的,更珍惜現有的短缺資源提升作品程度,合理的高度定位宜興朱泥壺才是,所以筆者理不贊同添加化工如氧化鐵,矽化物或摻合外省外地朱泥礦料的做法,,我們也勿需擔心的是不良的科學處理手法及非正統泥料製作的朱泥壺,仔細佐以客觀判斷並非如此不易。

原礦料的宜興朱泥壺製品表面玻璃相透薄,顆粒顏色層次感活潑有變化(圖七)如傪合氧化鐵的朱泥壺製品由於其氧化鐵非泥料礦原內含,色相剝離成一濃稠皮色包覆顆粒色感無變化.色系偏暗粉色不鮮亮,使用 後更加灰調黯然(附圖八)。

添加矽化物如玻璃末手法在次級市場的的朱泥壺已出現多年,做法上主要降低燒成溫度以達到成品率,能在1000度以內泥料未熟化階段達到燒結感,表皮偏亮

如有厚膠感,碰敲聲細尖如瓷,泡養使用後矽化物慢慢裂解表層濛霧,當然在事茶方面也不理想。

圖7.原礦朱泥壺的表面結構

圖8.摻合氧化鐵朱泥呈象

大部分消費者知悉的外省外地泥進入宜興壺的製作環結早已是事實而非傳聞,筆者認為在宜興原料短缺的情況以宜興工藝製作的紫砂壺,在下ㄧ個世代階段的變化是未知數,但目前以有限的宜興紫砂資源提升製作更好的紫砂器從紫砂材質的強度上去凸顯宜興紫砂的好是刻不容緩的,否則一把外省紫砂泥料跟宜興紫砂用同樣的工藝製作又甚麼不同呢?正確認識宜興紫砂本質上的好是重要的,這裡我們需要瞭解到外省外地朱泥製作的朱泥壺與宜興朱泥壺的不同。

普遍來說用外省外地泥料製作的朱泥壺或混拼外省泥料的朱泥成品大幅降低了宜興朱泥壺的特色特性,我舉個簡單例子:新疆和田的籽料白玉與俄羅斯白玉青海白玉在礦物成分上是相同的,但實際表現上明眼玩家一眼能看出,看出和闐籽料的好,一如宜興朱泥與外省朱泥礦物成分大盡相同理由也是如此。外省泥拼配製作的朱泥壺成品乍看無異但不論燒結溫度的高低在色系上有別於宜興朱泥壺溫度稍低發色強度不夠,溫高發色較暗沉(附圖9),在泥料礦上的表現也易帶灰雜色表現,成品質感上皮相上不如宜興朱泥來的柔和,泡養使用呆澀包漿不易形成,長時間較難以出現好的包漿狀況。

前提上投入製作宜興朱泥壺的工作者,更實際需要的在有效的手段及方法上如練泥選配燒成上更凸顯宜興泥料的特色特性才是。

關於宜興朱泥壺常出現的另幾種不自然處理狀況:

由於朱泥在練泥過程顆粒遇水易化造成顆粒感不足,結構不易穩定製作成品難度加高,以朱泥底料混配低溫段燒顆粒,因爲收縮結構不同,成品壺表面不論使用的段燒顆粒粗細的表現狀況突起較高而浮誇,細看無層次感,(附圖10)。

圖9. 混拼清水泥為基底的暗沉色象

圖10.摻加段燒顆粒的朱泥表象

有朱泥混拼其他紫砂細顆粒者,使能降低朱泥的收縮度以達到成品率的提高,處理作法上容易破壞朱泥的結構,皮層包漿形成,包漿形成不自然,降低朱泥鮮嫩色感顏色發暗,及透嫩的皮層表現,事茶提溫後泥料的色感變化度降低。

或有以燒成砂光,燒成再砂光多次重覆使其表面光澤細滑皮面再生成,其表面原始皮層顆粒已遭破壞,使用後光膩不自然,非朱泥成器的好手段。

我想最終在泥料處理及工藝製作上提高強度才是根本。

也提下關於無皺不朱的看法,朱泥的選礦好,泥料煉制得宜,燒製方法得當,製作成型工藝合乎朱泥的需求製程,就不易産生所謂起皺現象。可見的在一些老朱泥傳器上,看不到在壺上産生不規則的當代所謂的無皺不朱的這種細皺皮的情況,甚至超過當代所能製作的朱泥壺的光整程度(附圖十一),我們該自省的,是否我們遺失掉甚麼,不能往老朱泥與當代朱泥不同上推,朱泥總歸是朱泥。

圖11.高帽掇球(1800-1860)

認知宜興朱泥壺之工藝強度與實用價值

不可否認的,有諸多的理由造成今日宜興朱泥壺的普世認同價值難以提升,主要宜興朱泥壺為宜興紫砂系統泥料製作工藝難度最高的一支,一般從業陶手多望之怯步,領軍紫砂行業藝師少有投入朱泥製作當是主因,朱泥收縮慣性大泥胚變異性強造型線條難以掌控,普遍原礦朱泥料在製作至成品多數收縮度平均達到22%(一般紫泥11%左右),製作大壺難度成倍變高,製作造型器成品率成倍數降低,所以在傳統朱泥器上多為素圓器,光貨甚至小品型態較簡易之器形,在目前宜興紫砂壺的生產供銷需求日增的市場,製作收益的考量下,多數紫砂工作者不願意投入朱泥壺的製作此無可厚非,但希望終當會有在紫砂受益的陶手工作者在經濟條件不再困窘下為這一脈紫砂作品作一份投入。

宜興朱泥壺在製作上的幾個難點:

對於泥胚的掌控性乾潮度要求高於其他泥料,平均從泥胚成型至乾燥收縮已達4%左右乾燥後收縮18%(附圖十二),如此,朱泥光素器本身對線條美學,大形,要求極高,在如此大的收縮及胚體變異性下能成壺已屬不易,能成一件認同度高的好作品難上加難。

圖12.朱泥生胚與成品收縮對比

基於泥胚變異性大的因素上,宜興朱泥器在製作過程若有憾失,如憋膛,身筒乾燥收身後部分縮側均無法補救,嘴把身筒線型製作過程如不到位,越是補整成品燒成狀況越下。

朱泥壺的燒成要求遠高於其他泥種,一般紫泥於熟化帶燒成溫布或高或低成品狀況只表現色感差異,使用泡養無虞,而朱泥燒成必須更接近燒結點,偏低光澤皮相不佳,色澤鮮度不足。偏高則坯體收縮過程易起泡變型,燒成溫度帶侷限要求較高。

當代由於紫砂產品逐漸細化,口蓋的嚴實要求也因近二三十年來這樣一個說法導向”口蓋閉合紋風不動”也是挑選一個好壺的條件,令當今消費者對口蓋要求幾近瘋狂程度,陶瓷燒成本有收縮比,自然的燒成收縮難以使壺身,蓋兩件不同型態大小的胚體達到一致的收縮狀況,在朱泥這樣高收縮的泥料,其口蓋因收縮微變型的機會超過其他泥料更大,其最後覆窯整口工序完成至成品,口蓋明顯較其他泥料系容易較為鬆動,由於消費導向,也阻礙陶手投入製作朱泥壺的信心與興趣,包括目前大部分宜興壺的製作,均在製作上放大內牆直徑,燒成後以金剛砂整口機完成一個”好壺”的標準…..合裡的口蓋間隙,在朱泥壺上更需要被認識接受,我相信紫砂壺有更多的好可以鋪陳出來給消費者,,這也是需要向消費者重新鋪陳的一個事實概念。

朱泥壺在性質上針對各茶系適用性也是非常廣泛的,並非只是一般提到的泡鐵觀音利器,質真燒結合理的朱泥壺其特性簡單來說具備了陶瓷鐵三種特性,有陶的氣孔透壓事茶不易悶敗,有瓷之緻堅結構及玻璃相表層,有效逼發茶湯及影響水分子運動順和茶性,具備鐵性質壺體提溫迅速使壺內環境發茶均勻,對於中輕發酵的各茶系茶種的使用與其他質性茶具相較,長多於短。

我們見到的宜興朱泥壺不管在歷史傳器及當代作品仍多為收藏者持續使用中,其普遍製作小品容量與其簡練樸素形態,在當代茶文化普及由群體家庭進入到個人靜茗的環境中,小品慢慢已經成爲茶器主流,而朱泥壺的傳統內蘊更優於其他泥種或造型系統,最能優秀的表現小品的質感美以及形態美,舉例來說小品的系統造型多數達到身筒流口水平如梨式君德高燈式(附圖13),若以其他中大傳統壺型作小如仿古達到和式的比例美感便有難處,再者以經典的曼生器形作小品更見不適。我想更多的陶手投入朱泥壺的製作必能激盪更多火花,使紫砂結合茶文化在當代作更蓬勃的發展。

圖13. 宝玩款梨式壶 肖宏豪收藏

重建宜興朱泥傳承藝術

在當代主流的導向一面秦向以名掛帥與文人參與的刻畫造器外,朱泥壺不改其貌的貫穿時空依然有力的紮根在一般玩家與茶人的心中,半玩笑的說道;常有人說用朱泥壺來事鐵觀音茶如何優秀,如梨式這些經典的朱泥器形如何適手,卻少有聽聞使用某藝師的壺能滿室生香,文人頌壺喜壺如曼生,皆因喜愛紫砂,而訂造題銘,之所以皆因支持紫砂四百年之久而不衰的本質部分。大師藝術家的作品該被推崇,文人雅士的參予該被傳頌,但這樣的表像下的紫砂本質若失,所有,將無根漂浮。現在我們也見到清三代頂盛時期中國古代皇家藝術表率的故宮紫砂精品,鮮見文人大家,但其作品內容蘊含著更多對紫砂質感美型態美及多重技藝的表現。

我贊同且慶幸紫砂壺在當代已成為受人關注的藝術品項目,但絕大多數喜愛紫砂壺的群眾卻是因為紫砂壺融入生活觸動生活喜愛紫砂壺,多數紫砂壺消費者皆從泥料本質特性上,從事茶功能取向的紫砂壺消費著而支撐紫砂壺的生存命脈。不諱言近兩年紫砂投資潮漸退,高價位紫砂壺價趨平穩,而茶文化的帶動下,紫砂壺產業仍得以相持成長,其中實用傳統壺型漸成主流,但危險的是投入從事這一大區塊的紫砂陶手,相對紫砂文化學理薄弱,甚至有一大部分中青陶手不知大彬鳴遠孟臣何許人也,不知傳承何以延續?若有人問起紫砂哪裡好,有甚麼不同?我想很多陶手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一如宜興朱泥壺伴隨紫砂歷史走過四百年,這樣一脈紫砂藝術在宜興主流製作不受關注及重視,宜興當代朱泥壺的製作起因返倒由於臺灣市場需要於80年代後期臺灣商家至宜興作坊定製而逐漸帶動至目前,有一主因,雖說景舟(附圖14)寅春之輩在民國時期之後皆製作生產過朱泥壺,但早期國營宜興廠並未規劃生產製作朱泥壺,當代主流工藝師陶手幾乎均系出國營廠,與之接觸少自此宜興朱泥壺便成主流之外於邊緣徘徊。

一個社會背景狀況造成這樣一支具有傳承歷史與實用價值的紫砂藝術沉潛是非常可惜的,宜興朱泥壺於清初(附圖15)即外銷至歐洲流行於貴族皇室之間,與瓷器絕對性影響歐洲茶文化崛起,在整個清代於閩南奠位工夫茶具之主流茶器(附圖16),深刻融入風俗,不論貧富幾成家戶必備,於晚清外銷泰國成為皇家餽禮,至日本影響長滑無釉器深遠至今,如此的歷史光環怎能由其暗淡螁去?

圖14.顧景舟合歡壺 陳南州收藏

圖15. 銷歐梨式 (1650-1700) 荷蘭談德龍收藏

圖16.閩南功夫茶出土器具 肖宏豪收藏

我歸咎幾個原因及看法;

一;古董區塊的宜興朱泥器由於資料匱乏,且少有史載歷史名家領軍,其承載的細膩巧思線條美感更需多加玩味方能得其理趣,在真偽的索判上更較其他

系統古壺傳器細微,以至入門不易,使投入收藏者諸多怯步,造成價位不及定位,直接影響到當代朱泥壺價位疲軟。

在當代可說是一個玩賞紫砂有幸的時代,媒體傳播及交易流通迅速,在當代整理有效資料及行內專家鑑定之觀念整合急具需要,能使有投入意願者有跡可循,循善引導抵制造假否則狀況難以改善。

二:製作效能無法引起陶手興趣,前面提到的朱泥壺在當代一直處在非在主流陶手系統系統,價位難以竄升,且成品率偏低,嚴格來講只有其他紫砂泥種不到一半的成品率,所以得不到從業陶人的支持推廣。

三:紫砂各主要礦系中朱泥礦最低,原礦量少拼配效果不彰,實際有心投入者不易取得泥料,情況同樣存在於所有紫砂泥礦,關於泥料來源取得之匱乏,導致紫砂銷費者疑慮加深,此當受到政府與相關單位確實的重視與討論。

宜興朱泥壺在其歷史傳器上多光素簡練器,造型無華,氣韻內斂,少數造器以舊時代背景工具匱乏之際,其傳器之精到,小中見大之氣勢,可令當代多數陶手工藝師難望項背(附圖17),其造型器如菊瓣(附圖18)之渾柔神氣,造器者並非突出之大家,其種種當發人省思,而今茶文化風向改變小品漸熱,部分陶手工藝師也嘗試投入宜興朱泥壺的研究與製作(附圖19),更多出色陶手有實力的工藝師加入朱泥壺的製作這是可喜的,能提供消費者更好更安心的管道認識朱泥壺,宜興朱泥壺伴隨紫砂發展四百年不被淘汰,必有其理有因,復興正視一支紫砂藝術不單是價值與效益衡量,更需要的是傳載歷史印證文化。

圖17.梨式壺(1700-1750)施文奇收藏

圖18.菊瓣蓮子式(1750-1800)施文奇收藏

圖19.宋韵 汝 吳東瑾制

发表于2013年《壶中天地》 4月 总7期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