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形匣缽,再話建盞燒製工藝

cfbh5232w

上一期,我們說到墊餅做為建盞與匣缽的墊燒物,目的便是為了防止盞與匣缽粘接,提高成品率。

而匣缽的作用,很多人都容易地想到,隔離盞與窯內環境,防止被窯火中的煙塵、火剌及落灰的污染,為釉面創造一個潔凈、氣氛均勻的燒成環境,大大提高了盞的釉面呈色效果。紺黑如漆的黑釉盞、毫髮畢現的兔毫盞、點若晨星的鷓鴣斑盞、萬光異彩的曜變盞,無不依賴於匣缽所創造的理想燒成環境。

各式的建窯匣缽

但是,大家往往忽略兩點,而這兩點對建盞在宋代的廣泛流行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點:匣缽的保護,避免了火焰與盞的直接熏烤,盞在均勻的高溫環境中燒煉成瓷,同時又能避免外部驟冷的空氣侵入時,造成窯內突然降溫,導致盞收縮炸裂。

vgm356j

兩個疊放一起的匣缽

窯室內的匣缽

第二點:匣缽由耐火材料製成,坯體厚,承重能力強,可以一個匣缽、一個匣缽地層層累疊至窯頂,最大化地利用了窯室內的空間,極大地提高了建盞的產量,是“一器一窯位”的原始裝燒(如支燒法)的數十倍,是疊燒法的數倍。

以上三點概括起來,匣缽對建盞的燒成具有保護與擴大裝燒容量的雙重作用,保證了建盞的釉面效果、產量以及成品率,進而使得建盞成為宋人最為推崇和流行的茶盞。

漏斗形底部

建窯的匣缽稱為缽形匣,外形弧曲,形如碗、缽,呈漏斗狀,故又名漏斗匣缽。缽形匣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隨形匣缽,即匣隨器形。建窯匣缽與其他窯口不同的是,底部是尖的,這是由於建盞小圈足、斗笠狀的器型特徵所決定的。上匣缽的匣肩承放在下匣缽的口緣之上,上匣缽的漏斗底伸入盞內,然後依次層層疊放,直至窯頂,最大化利用了窯室空間。

匣缽簡史

匣缽最早出現於南朝末的湖南湘陰窯,呈直筒狀;在隋代,僅有非常少數的窯口使用;到了唐代,匣缽迅速普及到全國各地,一般呈缽形;至宋代,缽形匣缽和筒形匣缽均被流行使用於各大窯口,並且由於越窯和龍泉窯的青瓷遠銷海外,匣缽技術也在此時傳播至高麗。

直筒匣缽

匣缽的種類有:直筒匣、缽形匣、碗形匣、盒式匣、方形匣、橢圓形匣、平底直壁淺式匣等。缽形匣比直筒匣出現稍晚,在唐代後期開始流行,後一直沿用至明清乃至現代,是中國流行最廣、用量最大的匣具。

鈞窯平底的漏斗形匣缽

匣缽的發明,可能是窯工在燒制陶瓷過程中,發現大件器物套小件器物時,外部的大器常常具有保護裡面小器的作用,因此在沒有出現匣缽的時代,常有利用廢棄的大件器物充作“罩具”的裝燒現象。

汝窯平底匣缽

匣缽的發明和普及,為中國瓷器優質、高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商品瓷行銷世界、與海外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對中國陶瓷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中國陶瓷“重釉不重胎”的工藝傳統,也有賴匣缽的發明而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部分圖片轉自雅昌論壇)

 

0930

分類: 精選建盞天目汝窯微信,標籤: ,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