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基礎知識:流 把 蓋 底

壺把

以往紫砂壺比較講究三平的造型標準,即把與壺口及壺嘴,在一個水平上。細作“三平”研究,主要是出於倒過來放在轉盤平面上製作比較方便的緣故,以前製作條件有所局限,如只有木轉盤,要把壺正倒上下加工,壺口、嘴、三點不平,就不能平放施工,而現今有鐵轆,壺把完全可以放在轉盤的外面進行。壺嘴與平有一定的必要性,否則嘴低於壺口,往壺裡倒水時,壺水未滿嘴就先流茶,反之倒茶水時,嘴未出水口先出水;而把手的高低則無必要強求一致,只要總體完整即可;對製作者來說,這樣也可以大大擴大造型思路。

安裝、製作壺把的總的要求是:與茶壺整體統一協調,把手使用實用舒適,最好做到二者完美統一。但必須強調的是,對泡茶使用的茶壺而言,把手的使用舒適度是特別要強調的。

茶壺絕大多數都有壺把,只有個別造型不裝。壺把常見形式為提梁式、端把式和橫把式三種。

提梁式:提梁壺是最有文人意味的一種造型,也是最豐富的一種壺把形式。提梁式有二支點、多支點、高、矮、圓、扁等形式。提梁有硬提梁和活絡(軟)提梁兩種。用同一種材料與壺體一起成型燒制的,稱作硬提梁,它的空間感強,造型優美、舒展,虛實對比藝術效果強烈,相對工藝難度也大;壺體燒製成後裝配上提把的,稱作活絡提梁或軟提梁:活絡提梁的壺把又分單提梁和雙提梁,材質有銀質、銅質、不鏽鋼、藤質、細竹;通常情況下,用金屬絲做梁的多為雙提梁,用藤或細竹的多為單提梁。

端把式:端把也稱執把,是紫砂壺中最常見的壺把形式。其形如耳狀,多為上大下小的正耳把式,亦有上小下大的反耳把式,安裝在壺嘴的正對面,雖不易平衡重心,但斟茶省力。壺把手圈的大小與茶壺的容量相關,與需要插入幾根手指相關。端把有二支點、多支點兩種式樣;多支點式多見於花貨造型。

橫把式:橫把又稱側握把式,有管狀、二支點兩種形式,它安裝在壺身一側,和壺嘴成90。角。橫把的形狀多數是一個圓形的較為粗大的管狀手柄,通常是和鴨嘴式的流同時使用在茶具上。還有二支點式的橫把,如小四方竹段壺、竹節壺的壺把安裝在四方竹段身筒上,有上下兩個支點。把柄的位置,就是斟倒時身筒旋轉的中心,便於大幅度傾倒和擠逼茶汁。

當今日本還大量使用這種橫把式,使用這種茶壺,大約與人的坐着高度有關,日本人席地而坐,使用橫把比較方便。

壺摘手(的子)

茶壺的摘手,俗稱“的子”,它的造型應與身筒、蓋、嘴、把協調和諧,形式有球形(圓形,包括橢圓、扁圓、尖圓等形狀)、方形(包括六角和多邊形筋紋摘手)、橋形(為拱形橋樑形狀及其變形,橋樑的高矮、跨度要符合比例,橋形變化較多,橋紐兩端對稱)、牛鼻形(仿牛的兩隻鼻孔而設計,在圓形的壺蓋上挖出兩隻大橢圓形大孔)和肖形(動植物形,是與壺身、嘴、把的造型有聯繫的形狀)等。

fhyki46kbv

 

壺底足

有平底、一捺底、假底、釘足底四種。

平底:在壺底平封一片泥片,形制拙樸,手法簡單,茶壺安置也最穩妥,平底在燒戌時不變形起翹是關鍵。

一捺底:這是紫砂壺特有的樣式,形壺。其形式猶如在皮球上稍用力按捺一下,使原來的球面癟陷成一個凹窩。凹窩的四周就成為足。

假底:是在茶壺身筒成型後,在底面再附加一層泥片,挖去泥片的中間部分,留下四周一圈作底足,俗稱“挖足”,或者將另做的一圈用滋泥附貼到壺底上,俗稱“圈足”。這都是假底的常見手法。假底分暗假底、明假底。有的假底為雙層,與身筒連成一體,從外形上往往會看不出壺底的獨立性,此為暗假底,如秦權壺、倒把西施壺等;有的假底明顯凸出身筒的線條之外,如笑嬰壺、柱礎壺的壺底,此為明艘底。

釘足底:圓器多用三釘足,方器多用四釘足。釘足形狀有短柱、圓釘(錐)、雲肩(如意)、圍棋子等,皆為預先做好後粘貼在壺底的。

壺嘴

————————————

溫馨提示

○茶百科:茶類第一自媒體。專業茶知識分享平台。你的私人選茶顧問。

訂閱茶百科公眾號: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中華茶人圈:匯聚中華各行業愛茶人!關注茶百科團隊人員微信號 376309358 隨時溝通交流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