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很忙

要說歷代誰是又會寫詩,又會做飯,又會品茶的第一人那是誰呢?

茶博堂認為是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名句,雖是詠三國時代的周瑜,不過以蘇東坡的縱橫才氣,豪放洒脫,更稱得上是「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謫居黃州時,割茅結屋,題署為「東坡廬堂」,遂自號東坡居士。嘉佑元年八月,中進士,通過禮部初試,歐陽修語梅堯臣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行雲流水 才氣縱橫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赤壁懷古》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

 

雖然蘇東坡年輕有為,前景看好,但因其為人耿介坦率,嫉惡如仇,遇有不平,即「如蠅在食,吐之乃已。」遂得罪權宦,屢遭打擊,先後被貶到黃州、惠州,甚至儋州(海南島)。然雖坎坷一生,仕途多舛,但心胸曠達的他卻沒有因此被擊垮,反而將這些經歷轉化成傳唱千古的絕妙詩篇。

東坡可謂全才之士,琴棋書畫,無一不曉;詩詞歌賦,無一不精,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極高的成就,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曾自評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嘻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後人頌讚其文,有「蘇文生,吃菜根;蘇文熟,吃羊肉」之讚譽。

東坡任杭州太守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倘佯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並將西湖美景融入詩中:「水光瀲灧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中巧妙地把西湖比喻成美人西施,不管晴天、陰天,均能展現不同的風景。西湖之詩情畫意,若非東坡之大才,十不足以盡其妙。

廚藝精湛,香飄留世

東坡非常喜歡做菜,而且這也是作為大家流傳和認知的“名人”效應 如東坡肉,東坡肉屬浙菜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膩,帶有酒香,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雋永茶詩 膾炙人口

蘇東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詠茶詩詞。東坡對飲茶一道,更深得獨到之秘,對於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其中《試院煎茶》詩: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詩中談論煎茶要注意火候的問題,其描述茶、茶湯、茶具及茶效,一氣呵成,引人入勝。

另《水調歌頭》:

「已過幾番風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

此闕詞記述了採茶、制茶、點茶的情景及品茶時的感覺,描述地極為生動傳神。

《西江月》:

「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口湯發雪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斗取紅窗粉面。」

詞中提到以谷簾珍泉煎烹龍焙絕品,乃是人間茶品之極致。《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經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詩中前段描寫月夜臨江烹茶的情趣,後段則以茶茗與自然的翻覆變化,反襯世事的無常而平撫自己悲苦的境遇。

茶事典故 傳為美談

除了茶詩、茶詞外,歷史上還流傳幾則蘇東坡地茶事典故。據說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醫生告訴他用陽羨茶可治癒,但須用長江中峽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時東坡服父喪期滿,正將返京復職,王安石梢信給東坡,要他出川時順道帶一瓮中峽的江水進京。東坡因貪看沿途的風景而忘記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時,船已到了下峽,遂取下峽的水交差,卻被王安石發現了,王安石解釋說:「上峽水性太急,下峽水性太緩,惟有中峽的水,緩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方才見茶色遲遲未現,故知必為下峽水。」

東坡謫居宜興蜀山講學時,非常講究飲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惟宜興兼備三者。據說他還曾設計一種提梁式茶壺,烹茶審味,怡然自得。題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後人將他設計的這種提梁壺稱做「東坡壺」。東坡烹茶,獨鍾金沙泉水,常遣童僕前往金沙寺挑水,僮僕不堪往返勞頓,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為蘇東坡識破。後來蘇東坡準備兩種不同顏色的桃符,分別交給僮僕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須和寺僧交換桃符,如此僮僕就無法偷懶了。

風流典範 千古流傳

東坡雖歷盡人世滄桑,卻能以豁達的胸襟寓超曠於悲涼之中。東坡除了傳頌千古的詩詞、文章外,他那偉大高尚的人格與恢宏的氣度,更是令後世懷念、景仰。也許他在《定風波》所云:「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他悲苦人生的最佳腳註吧。但是蘇東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高度是無人能及的!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次韻曹輔寄豁源試焙新芽》(宋)蘇軾

感謝您關注茶博堂

如果您喜歡,可以:

1.通過右上方按鍵分享到朋友圈,給你生命中的有緣人

2.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查看官方賬號”,點擊關注

3.可以添加朋友中搜索微信號“chabotang”,或在查找公眾賬號中輸入“茶博堂”,即可關注

好茶熱線:0551-64425660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濱河路十號

分類: 精選茶藝微信,標籤: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