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簡史之《宋代:文人詩詞中的蹤影》

宋代:文人詩詞中的蹤影

自明朝起,紫砂壺漸流行於世,明代有名的金沙寺僧和供春也成為人們記憶中較早開始制壺的人。

那麼在明朝以前呢?眾所周知的是,事物的起源和發展,必然有一個過程,而為文人們所喜歡的紫砂壺的起源又是怎樣的呢?

現當代對紫砂壺的起源一直有所爭論,有人直接引用明朝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其記載金沙寺僧創始了紫砂壺。

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址的發現,並證實了宜興紫砂宋代已有,可經研究分析羊角山出現的壺身也和宋代點茶所用的器具大相徑庭,紫砂壺並不適合點茶之用。而又有人認為宋代便出現了紫砂壺,依據便是宋人的幾首詩。

現在我們不管眾人如何紛擾紫砂壺的起源,重新來梳理紫砂起源的輪廓。我們可以先這樣稱呼紫砂壺在宋朝扮演的角色:紫砂飲茶器具。

紫砂飲茶器具在歷史上露面的時候,是在北宋。宋代盛行點茶,日常所用都是建州窯的建盞,紫砂卻也露出了歷史足跡。

北宋歐陽修曾寫過一首詩《和梅公儀常茶》:

溪山擊鼓助雷驚,逗曉靈芽發翠莖。

摘處兩旗香可愛,貢來雙鳳品尤精。

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

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洒有餘清。

古代“常”與“嘗”是通假詞,所以這首詩明寫的就是品茶,那麼品茶的器具又是什麼呢?歐陽修明確說了: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洒有餘清。甌在這裡就是喝茶的容器,那麼紫甌,是不是傳說我們所認為的紫砂做的容器?

梅堯臣和歐陽修是詩友,並同朝為官,他們還一起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詩文革新運動。梅堯臣有一首詩《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

天子歲嘗龍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

聞香已入中都府,團品爭傳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吳中內史才多少,從此蒓羹不足跨。

蔡君謨便是北宋著名茶葉鑒別專家蔡襄,曾監製北苑貢茶,創製了小團茶。在這裡,便是贈茶給梅堯臣的,梅寫了這麼一首詩來感謝蔡襄的贈茶之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明確說了用紫泥做的容器泡了蔡襄寄的茶。那紫泥真是紫砂泥嗎?而紫泥新品又是紫砂壺嗎?這樣也是無法說明紫泥新品便是紫砂壺。

蘇東坡公元1037年生,比歐陽修小了30歲,受到梅堯臣和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的影響不小。說起蘇東坡,一般的宜興人都知道蜀山上的東坡書院,蜀山便是蘇軾在宜興謫居講學時所居住的山,蜀山的名字也是蘇東坡起的。蜀山在哪?蜀山是一座海拔較低的丘陵,在紫砂壺發源地丁山的境內,居丁山東北方向。

宜興山清水秀,適合茶葉生長,出產有名的陽羨貢茶,蘇軾一個文人,最愛喝茶養性,到宜興居住,不嘗陽羨貢茶是不可能的。那當地的人都是用什麼來品茶的呢?丁山人因地制宜,把紫砂做成一些型器以供日常生活所用,平時便用紫砂器來品茶,東坡入境隨俗,也用那紫砂器來品茗,茶是陽羨雪芽,水是金沙清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壺當然是蘇東坡親手設計的三足提梁壺,後人都稱之為東坡提梁壺。

追溯到這裡,線索清晰明了,東坡提梁壺的造型和蘇軾詩“松風竹爐,提壺相呼”是歷史河流抹不去的痕迹。

再者,明代蔡司霑《薺園叢話》中也寫到:“余於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之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孫高士名為孫道明,號為清隱,是元末明初人,曾以其居名為“且吃茶處”。

除了蘇東坡稱紫砂壺為壺,宋元時一般稱其為甌或罐,就如蔡司霑所說,“紫砂罐”“泡茶古雅絕倫”,可見紫砂壺並非周高起所稱的為金沙寺僧時才有,每一種事物不是簡單的便成型在世人面前,紫砂壺在北宋的沉默,是因為宋代的點茶只需用盞便可,也因為陶器在唐宋時期的式微,而蘇東坡設計的提梁壺卻明確的告訴世人紫砂壺在北宋便有,憑提梁壺雖不能說明紫砂壺是蘇軾發明的,但也說明此時已有紫砂壺的存在,再加上羊角山紫砂古窯址的發現,古窯里確實有紫砂壺,這和宋代用什麼來喝茶的概念也是相當有區別的,應該這樣說,紫砂壺在宋代即有,只不過不流行罷了。紫砂壺在元朝時也是默默無聞,直至明朝盛行散茶沖泡,而供春將金沙寺僧的做壺法學到手,紫砂壺才被發揚流行。

綜上所述,紫砂壺在北宋時期便已出現,這是毋庸置疑的,至於為廣大古代壺友們所接受並使用,卻是到明代中期後的事情了。

讀東方紫玉,品禪意生活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號:zishagufen

分類: 精選紫砂壺微信,標籤: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