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穿古至今的窯燒藝術!

2014-12-08 鶴禮君 鶴禮陶瓷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以柴為燃料燒成瓷器。柴燒作品主要分上釉和不上釉兩大類。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作品表面可以感覺到火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後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自然、樸拙、內斂。

柴燒作為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

土:柴燒所用的陶土須經製作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濕),以利燃燒,可供柴燒的木材種類有樟、龍眼、荔枝、蓮霧及廢棄木材(景德鎮多以油松木為主)等。

窯:僅以燃燒木材提供熱能,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總類、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灰: 柴窯燒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便能使陶坯中的鐵形成釉,從而造就出不同的色彩 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就是“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卻是經久耐看,這也正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自 然落灰釉”作品燒制時不被罩住,意味着對燒成過程中所產生的“弊病”的認可。它的特點是使得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 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和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和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 跡,自然樸實毫不粉飾,絕無僅有倚賴天成,這是一種很難預期和控制的過程。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這正是柴燒陶藝家們為它痴迷並投入身心努力 追求的原因所在。

電窯繼承了柴窯的許多優點和技法,在使用中也可根據不同要求進行多種設置,就燒制工藝而言,傳統柴燒和現代燒制也有着諸多的區別:

1、 氣泡的區別。 古瓷一般都是使用柴燒而成,在燒制過程中由於要不斷加柴,所以溫度時高時低,因而所產生的氣泡上大小不一,於是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感,這種特徵在明清瓷器上 體現的最為明顯。而現代工藝的氣燒和電燒所產生的氣泡大小均勻且密集。而古瓷由於釉比較薄,氣泡在燒制過程中炸開,形成無數個大大小小富有層次的如芝麻點 狀圖案。

2、瓷器釉面色彩的穩定,柴窯燒出瓷器溫度差異大,各類高溫低溫釉呈色不易控制,易燒出深深淺淺的效果。電窯可以恆溫控制,因此燒出顏色穩定。

3、柴燒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在坯體上產生自然落灰的現象,經長時間的高溫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不同,不會重複且很難預期出窯的效果。相比而言,電窯比較易把控。

柴燒瓷器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迹。它散發著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這正是柴燒陶藝家們為它着迷而投入心力追求的原因所在。

分類: 精選鈞瓷青瓷柴燒微信,標籤: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