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美的另一元素

茶具作為茶的品飲藝術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譽為茶之父,其對襯托茶湯、保持茶香和提高茶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瓷與紫砂等器物,柴燒作品以其原始粗獷的風格在茶具用品中也佔有一席之地,由於每件作品未出窯之前其顏色變化都是未知的,這也使它帶有一絲神秘色彩。台灣薪柴燒一直以來忙於推動和傳承柴燒陶藝文化技術,本期就來揭開薪柴燒的神秘面紗,並和讀者分享傳統藝術的理解。

中國人早在彩陶時代就懂得利用柴燒技術,至今為止傳統的柴燒都經歷了哪些階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遠古的營火開始至今,歷經數千年的柴燒演進。約略分為燻燒式窯、坑燒式窯、窖式窯或稱穴窯、登式窯和連續性窯與間歇性窯五個階段,從而不斷演進至燒成溫度高與穩定性好的窯體,後因需求量的關係將窯體加大拉長或增加相連窯體,得以製造適應供需。但由於時至今日所延續的技術概念仍舊停留在火候的模糊說法,於是問題常會出現在所謂的分工上,往往處在做胚者不懂釉、配釉者不懂火、燒火者不懂泥的不良循環中,更陷入誰才是作者的迷失里。

製作柴燒作品的關鍵在於什麼?

柴燒的基礎論調中為一土、二火、三窯技,相互間是密切的搭配,以土的呈現做骨架,火的煉製為衣裳,窯技則是效果的修飾。土對燒成的影響及設定基礎在於地方特有土礦不含鐵,或含鐵量所呈現的色澤、土的粗細度及質感、搭配灰的細膩度。這也是土所要設定的主要條件。在柴燒的過程中,少一分耕耘即少一分收穫是不可忽視的條件。

隨着時代的進步,製作柴燒作品似乎既費時又費力。現代陶瓷藝術近三十年,受到太多西方藝術衝擊,許多人誤解西方自我意識的表現就是藝術,而忽略東方作品講求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過度把自我造型設計的理念視為藝術標準,把人跟人關係密切的實用器型論述為非藝術性。其實實用器型作品與文化生活契合度是十分密切的,這點在華人世界中至高無上的陶瓷藝術品身上得以呈現,故宮中所見的傳世經典就都屬生活實用器型作品。東方陶瓷歷史經過數千年焠煉,絕非短於東方陶瓷文化甚遠的西方陶瓷文化所能超越,就覺得應該將最為真實的正確的文化技術理念教育傳遞給下一代。傳統柴燒陶瓷文化技術,既有自然與人就能製作出生活所需之器的供需,也是文化得以延續的精瓍,使人的生活呈現各種風貌,記錄了世世代代人文歷史。相對地顯現出其藝術價值,而非價格炒作。

與紫砂和瓷器相比,柴燒在飲茶方面有哪些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其實茶文化從唐宋時期至今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與陶瓷文化息息相關,因而茶器是大多數人每天需要接觸的事。而且茶文化有許多深度的知識與內涵,代表數千年文化素養,更需將其發揚光大,也是與自然共生之道。

任何的陶瓷器,其實無法用於相互比較,而是將其特性如何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才是對的選擇,更貼切地說應該適材適用讓器與物呈現出用意方為真誠。柴燒茶器因有較高的透氣性,對重發酵重焙火的茶類使用上有較為柔和順口的特色,而且對於儲藏陳茶的後發酵上也有較佳的效果。但並不是柴燒器有任何高科技材質,而是其自然的透氣性與顆粒,恰巧是瓷器認為的缺點,因而適材適用

才是文化傳承的真意。

有種說法,柴燒是人、土、火的結合,是自然樸實之物,那麼究竟柴燒之美在於什麼?

柴燒之美首先在於柴燒作品的基礎燒成效果。約略區分為,落灰、火色、土味、氧化還原共存(或稱窯變)、金屬彩光及上釉等,上述為基礎柴燒作品判別,欣賞者可依個人對落灰、火色、土味或者窯變金屬彩光分配比例,依個人喜好設定,也可選擇單項效果。茶器類作品可選擇火色特性之作品為主,其特性與紫砂壺及不上釉陶壺相近,使用過程有許多的色彩變化和養壺的樂趣,而非許多產業陶瓷銷售者所說的聲音清脆、釉面光亮、燒結度高的陶瓷就是好作品,適材適用恰如其分才是正確之道。除此之外,還與作者個人設計、器型、製作手法及美感特色的契合度有關。從這些過程中即可了解作者是否心口合一,文化薪傳需要長時間循序漸進的累積,不是外來快餐文化可炒作取代,是自然亦是根源。無須過度強求即可延續不斷才是最真實的存在。

感受美,感受柴燒。

分類: 精選鈞瓷青瓷柴燒微信,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