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大紅袍騙了這麼久?】真相來了

在中國所有茶中,最有爭議的,也許就是武夷山大紅袍茶了。爭議本是好事,理不辨不明。然而細析爭議,多數是因為對茶以及大紅袍茶不了解而造成的,現不揣冒昧,將若干認識誤區陳列於此:

誤區之一:大紅袍茶是皇帝御封的。

dstfg23w4

在目前史料以及地方志中,沒有任何關於皇帝御封大紅袍茶的記載。據武夷山老茶人們所憶,大紅袍的前名是“奇丹”,而在白紙黑字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關於奇丹的記載。唯一可以證明大紅袍名稱由來的,是九龍窠的摩崖石刻“大紅袍,民國三十二年 吳石仙題”。吳是民國初崇安縣長。至於將吳所題字搬上摩崖,據傳是天心寺僧所為。而民國三十二年是公元1943年,那時還有什麼皇帝呢?

誤區之二:大紅袍茶只在九龍窠有一棵。

根據武夷山趙大炎先生《漫話武夷茶文化》一書所引“蔣叔南遊記”所載,除了九龍窠外,還有天游岩,珠簾洞兩處有此茶。而據姚月明先生回憶,當代茶聖吳覺農四十年代在武夷山進行過茶種調查,在北斗岩也發現過大紅袍茶。可見,歷史上絕不止九龍窠一處有大紅袍茶。

而在今天,經過武夷山新老茶人們的努力,運用無性繁殖方式,已成功地發展了數百畝大紅袍茶,這些茶樹雖然是母樹後代,卻具有與母樹同樣的性狀特徵。從植物學理論來說,只要具備與母本同樣的性狀特徵,不管是二代,三代,甚至十代二十代,都與母本具有同樣的品種意義。因此,所有的從母本繁殖的大紅袍茶,都是真的大紅袍茶。隨着市場經濟發展,大紅袍茶的種植面積還將進一步擴大。

誤區之三:母本大紅袍茶比二代好,二代又比三代好。

這是典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觀念,毫無科學依據。而在利用母本大紅袍茶樹進行無性繁殖的實踐中,確實出現一部分後代發生性狀變異的現象。如果是保持母本性狀特徵的,不存在不如母本的問題。如果是變異的後代,只能說是性狀變化了,既有可能在品質上不如母本(一般來說這種後代很快就會被淘汰),但也有可能變異的更好,從而產生新的優良品種。

而從大紅袍產品來說,是否制出優質成品茶,茶樹品種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產品質量還受到生長環境,季節氣候,製作工藝等等諸因素的影響。實際上,許多利用後代大紅袍茶樹為原料製作的成品茶,在質量上完全可以與母本製作的成品茶比美。

誤區之四:現在街上賣的大紅袍茶,全是假的。

這種認識,主要是不了解作為茶樹品種的大紅袍與作為茶葉產品的大紅袍之間的區別。九龍窠大紅袍茶產品很少,一年僅幾兩,市場上根本不可能見到。而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大紅袍,一部分是以後代(又稱純種)大紅袍製作的產品,大部分是一種冠以大紅袍名稱的茶葉產品,仰或說是商品茶。這類商品茶一般是採用多種優質岩茶原料拼配而成的。儘管各種大紅袍商品茶的品質,參差不齊,但只要是經過註冊和檢驗的,都是合法的真產品。當然,市場上確有不少打着大紅袍牌子的“三無“茶葉產品,但不能因為有這種假產品,就否定了所有的大紅袍產品。

誤區之五:拼配茶質量肯定不好。

這也是因為不了解茶葉生產技術過程造成的。茶葉拼配,與酒的勾兌技術一樣,都是為了保證質量穩定的必要技術。自從茶葉成為商品,拼配技術就產生了。因為茶葉生產過程,是一種很特殊的過程。由於茶青的來源不一,採摘的時間不一,做青技術不一,每一個製作環節包括烘焙火候的掌握,都有可能影響到成品茶的質量。所以儘管是同一個茶廠,每一批生產的成品茶質量都不一。

而市場上對成品茶的質量要求,卻是有標準的。特級、一級、二級……。為了保證成品茶符合市場標準,就必須將不同批不同質量,不同特點的成品茶,進行合理拼配。當然,這種拼配的技術含量,是比較高的。所以,只存在拼配的好不好的問題,拼配本身是無可非議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大紅袍既是茶樹的名稱,也是茶葉產品的名稱;兩者有聯繫,但茶樹不等於茶葉產品。

2、 市場上見到的大紅袍主要是茶葉產品。一部分是純種茶,多數是冠以大紅袍名的拼配茶。

3、 區別真假大紅袍茶,主要是看其是否“三無”產品:即有無商標註冊,有無生產廠家與生產日期,有無原產地保護標誌。進一步,還要看其是否有通過綠色環保認證。一般來說,前三項條件的大紅袍茶,都經過權威部門質量檢驗,符合國家標準感官指標。

4、 如果是散裝的大紅袍茶,確定其真假的唯一手段就是親口品嘗。一般的茶莊里,都會提供這種服務。是否上當受騙,就看購茶者自身的鑒嘗能力了。所以,如果沒有把握的話,最好還是買小包裝的。

——————————————————–

如何訂閱

1.迴文章頂部,點擊標題下方 紫砂百科 即可關注(推薦)。

2.搜索公眾號:【紫砂百科】點擊關注。

分類: 精選中國茶微信,標籤: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